夜间
笔趣阁 > 大唐天将军 > 第一百九十九章 李林甫权势再减,太原城外的太子奴仆
“杀贼商!” “杀贼商!” 敦煌城的百姓议论片刻后,不知是谁带头大喊一声。 其他百姓皆义愤填膺,纷纷举起拳头大喝。 这些年来,敦煌郡失踪的妇女,肯定不止这些。 这些丧心病狂的胡商,必须去死,才能平息民愤。 这种怒吼声,将一个个贼商的脸吓得煞白。 前日的战斗,他们已经死了很多人。 他们自知难逃一死,但百姓的汹涌澎湃,还是让他们畏惧。 即便不是贼商的胡商,都吓得缩头,他们害怕百姓因身形相似,将他们按住一顿暴打。 好在有李将军在,他们没有散逃,因为李瑄胡商中,是颇有威望的存在。 看小说上www,9biqu.com 李瑄一直以秉公而闻名商人之中,李瑄曾在凉州城鼓励过经商,说出“公平竞争”“以信为立”的话。 李瑄也丑话说在前头,商人犯法以律法处。 那些贼商必死。 他们贩卖大唐女奴,赚得盆满钵满。 而常在河边走,哪能不湿鞋? “乡亲们!” 见群情激愤,李瑄在罗兴和薛错等骑的拱卫下,跃马而出至前。 百姓知道此英武不凡的将领,就是李将军,皆收回手臂,不再发声。 嘈杂的现场,变得寂静无声。 “天作孽,犹可恕;自作孽,不可活。贼商死有余辜。然非现在,我等还要好好审问商贼,从中得到一些信息。先让他们多活几天。待问询完毕,就将他们与敦煌的贪官污吏、豪强斩首于东门。” 李瑄掷地有声地扬声一喊。 百姓们信服李瑄的话,纷纷举手应和李瑄,目不转睛地瞻仰传说中李将军的风姿。 他们的崇敬,皆写在在脸上。 如果李将军可成父母官,敦煌不再黑云,不惧有黄沙。 “阿翁……李将军是天人,是他救了我们。” 清秀少女看着李瑄,向老人说道。 她的眼中明亮一瞬,又很快暗淡。 “李将军无所不能!” 老人呐呐地说了一句。 一件事情,能体现一个人的魅力。 老人此时已经深信李瑄无所不能。 可惜他老了,无法报答李瑄的恩情。 只能在家里焚香,祝福李瑄能健健康康。 在欢呼中,百姓们拥簇李瑄入敦煌城。 李瑄令士兵将其他女子送回敦煌周围的乡里。 无家可归的婢女,暂时待在敦煌城中。 等待后续的安排! 抄家豪强,抄家官吏,榨干贼商,能获得大笔财富,李瑄会做主补偿他们一些。 还会补偿那些妻女永远也回不来的家庭。 李瑄回到太守府后,立刻写奏折,陈述盛玉亮等官吏的累累恶行。 希望李隆基能直接处死他,并尽快让吏部选派官吏,到敦煌赴任。 他再次在信中暗示监察御史、之前的采访使不作为,准备将火引到李林甫身上。 按理说处死一名太守流程很多。 但李瑄清楚,李隆基在听信一个人的时候,会果断放出权力。 就像前世罗希奭一路从青州杀到岭南,不单单是太守,连大臣,李适之那样当过宰相的人,都可以任意处死。 杀人之罪,莫须有! 整個案子,李瑄交给颜真卿去处理。 现在颜真卿的另一个身份是河西采访使判官。 翌日,清晨。 李瑄率领亲卫,与玉门军使安元贞到达玉门关。 羌笛何须怨杨柳,春风不度玉门关。 劝君更尽一杯酒,西出阳关无故人。 玉门关和阳关这么出名,想来有王之涣和王维的功劳。 李瑄视察玉门关的防务、仓库。 虽然此已不做重城防守,但基本的守卫,却不能懈怠。 敦煌,虽然面积广大。但出玉门关往西的敦煌郡,就不再是汉人的地盘了。 在西域虽有汉人移民,但胡人更多。 大唐在西域的控制力度,远远不如河西走廊。 河西道,不仅仅是河西走廊五郡,还包括出阳关、玉门关后伊吾郡(今哈密),交合郡(今吐鲁番)。 但是河西节度使诸军、诸守捉,没有一兵一卒驻扎在出玉门关后的半个敦煌郡和伊吾郡、交合郡。 那里的胡人,高度自治,有自己的兵士,只需要按时缴纳税收即可。 “安将军,据说商人对出玉门关到高昌,出阳关到龟兹的道路,又爱又恨。荒原与沙漠,成为许多商人的坟墓。我觉得以后可以在这片荒原沙漠上,设立数十个戍堡,一戍五十人到百人,将通畅的商路彻底打通,让商人没有顾忌地入大唐,你觉得如何?” 出玉门关后,李瑄策马在茫茫沙漠上,这里偶尔有个驿站,且驿站相隔甚远。 他将这个想法告诉安元贞。 “李帅如此,确实能吸引更多商人到河西。但当前我玉门军人手不足,连一条道的戍堡,恐怕都无法建立。” 安元贞向李瑄回答道。 建立五千兵力的戍堡群,难道只需要五千士兵吗? 肯定不是! 特别是沙漠中的戍堡,日常的生活用品,物资,水,运送的时候都很麻烦。 最起码还有一支五千人的车队,不断地为这些戍堡提供水、粮食等物资。 而且这些戍堡建设起来,也颇费功夫。 这也是大唐没有彻底将荒原沙漠打通的原因。 “有些事情,是一定要做的。安将军做好心理准备,我会筹划一番。” 李瑄目光直视西方。 他知道,按照历史。安史之乱后,华夏将永远失去中亚,来自西方的一位“神”,将永远停留在那里,教化那里的人。 现在中亚许多人说汉语,学汉语,懂儒术。但浩劫过后,白发孤城,人们会忘了那字正腔圆的语言。 哪怕是西域,也会在很久很久才能收复。 所以李瑄要将西域与河西走廊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。 以便日后经营和计划。 “遵命!” 安元贞听从李瑄的安排。如果那样,他的兵力又要增加不少,职事官等级也会提升。 所以他求之不得。 李瑄与安元贞又绕着沙漠荒原到阳关。 他以之前豆卢军的教训,告诉守将军士,要珍惜自己…… …… 长安,兴庆宫。 “右相,听说这诸葛亮剑,是晋昌太守赠送给你的宝物。” 龙池旁的一座亭子前,李隆基指着面前的章武剑,向李林甫说道。 “圣人,臣愚钝,不清楚为何事?” 李林甫还以为李隆基召他入宫要有事吩咐,没想到这么一问。 熟悉李隆基的李林甫知道圣人在发怒状态。 但他根本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。 突然间,李林甫领悟到什么。 晋昌? 这不是在河西吗? 一提到河西,李瑄的面孔跳入李林甫的脑海中。 李林甫虽是首席宰相,可以接收各地奏折。 但有一道奏折李隆基特意吩咐,入京直呈兴庆宫,由内侍省的高力士转给李隆基。 那就是李瑄的奏折! 一定是李瑄这小贼又在整他。 “自己看看吧!晋昌太守不惜杀死墨离吐谷浑部酋长的儿子来讨好右相,使吐谷浑叛变,截断丝路,围堵晋昌。” 李隆基将李瑄的奏折丢给李林甫。 虽然惊惧,但李林甫还是打开奏折,哆哆嗦嗦看下去。 果然! 可恶的李瑄,愚蠢的范昌海。 看完奏折后,李林甫欲哭无泪,简直是无妄之灾。 但范昌海已经招供,献诸葛亮剑给他,属于事实。 主要是诸葛亮剑太敏感了,又直接造成吐谷浑叛乱。 显得地方官吏,只要贿赂他,就能晋升一般。 “圣人恕罪,范昌海误国误民,当处以极刑!” 李林甫装作面色大变,跪在地上求饶道。 “右相,假如你收到诸葛亮剑,会不会给范昌海一个侍郎当?” 李隆基未让李林甫起身,突然发问。 “侍郎要从出类拔萃的郡守中选择,需要圣人的慧眼鉴别,臣怎么敢?” 李林甫不无应逢地道。 “退而求其次,当个少卿呢?” 李隆基又问。 “少卿者,必为品行端正,父辈显赫的人担任,圣人殿陛的光辉,会让品行不端的人无处遁形。” 李林甫继续回道。 “那右相准备安排他为何?” 李隆基听到李林甫的话,气怒渐消。 “如果是一柄普通的剑,臣会佩戴在身上,因为那是德行之剑;如果是一柄中等的剑,臣会弃于庭中,因为那是警示之剑;如果是一柄上等的剑,臣会埋于土内,因为那是伤人之剑。如果是诸葛亮的配剑,臣会双手奉给圣人,因为丞相是帝王所择,这样大不敬的事情,臣不敢去做,望圣人明鉴!” 说完,李林甫向李隆基再叩一头。 他将剑分为上中下,以锋利的程度去考虑如何用它。 最锋利的,埋在土里。 一般锋利,挂在庭中。 无刃之剑,携于身上。 代表他没有锋芒,也没有野心,对李隆基忠心耿耿。 经过李林甫这么一说,李隆基怒气全消。 右相应该没问题,都是范昌海的错。 “范昌海自作聪明,传令,不需回长安,立即杖杀在路上,家人充为奴婢!晋昌别驾鸩酒赐死。” 李隆基向内常侍黎敬仁吩咐道。 他将罪责全怪在范昌海身上。 一个郡守,竟能引起一地叛乱,真是岂有此理。 “遵旨!” 黎敬仁领命离去。 李林甫这才松一口气,内心更恨李瑄了。 还好他能揣摩圣意,逃过一劫。 李瑄这小贼,屡屡坑害他,想置他于死地。 又不得不忍气吞声。 就比如这一次,奏折上李瑄只提范昌海欲赠剑右相,但其他的言语,都在描述范昌海认定把剑送给右相,就一定可以飞黄腾达。 这不是在暗示他任人唯亲吗? 关键是,他无法反击李瑄。 虽然圣人不再发怒,但李林甫能感觉到,这事必然会对他有影响。 “右相,这诸葛亮剑,你觉得自己有无资格佩戴?” 李隆基将诸葛亮剑拔出一截,又推回剑鞘之中。 诸葛亮剑虽不错,可毕竟是臣子之剑,非帝王之剑。 他身为帝王,不可能去佩戴。 “……圣人若赐,臣能担负此剑,必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。” 李林甫很挣扎地说道。 虽自认为比不上诸葛亮,但他又不能推脱。 圣人得诸葛亮剑,欲赐大臣。 他身为首席宰相,若未得诸葛亮剑,必会成为长安的笑柄。 “在国家的事务上,右相还要多努力一番!” 李隆基这么说,就是暂不打算将诸葛亮剑赐给李林甫。 他在天宝三载的时候,就有将政事托付给李林甫,高居无为的心思。 可偏偏李林甫一再让他失望,不得不将这种心思打消。 吏部尚书为什么空缺者,不就是想找机会,再交给李林甫吗? 每一年产生这种心思的时候,李林甫总会犯下错误。 人生苦短。 他雄才伟略大半辈子,开辟煌煌文治,创造赫赫武功。 田舍翁还能颐养天年呢。他贵为天子,就不能享受几年吗? 李林甫不合格,谁又能继任,让他高居无为呢? “臣……一定会完成圣人的嘱托。” 李林甫内心一叹。 圣人未赐他诸葛亮剑。 世人皆知这把剑的份量,如果赐给裴宽,谁才是首席宰相? 李林甫知道有一种东西叫做“威势”。 如果诸葛亮剑在长安、洛阳传开,凭借诸葛亮的名气,一把剑可以让身份产生质变。 他的猜测是对的,不久后,一个典故,会因此而生…… 关于对赫连成英的处置,李隆基和李瑄料想的一样,将其流放至黔中。 对于赫连成英来说,流放黔中比流放岭南好一点。 为彰显自己的恩德,李隆基听从李瑄的建议,赦免吐谷浑部的罪责。 这一次墨离吐谷浑叛乱,不及之前护输之乱。 护输杀死大唐节度使,其部落都能被赦免。 更何况墨离吐谷浑事出有因。 新任的晋昌太守和晋昌别驾,李隆基交给裴宽去委派。 …… 长安,五天后,又出现一件令李隆基勃然大怒的事情。 还是李瑄的奏折! 李瑄将河西妇女、婢女失踪案,从头到尾呈现。 李瑄认为这种令人发指的事情,是为盛世抹黑,是轻视圣人之威,是侮辱泱泱大唐。 天朝上国,哪怕是平民百姓,都不能被欺辱。 像盛玉亮这样,不仅帮助贼商掳走大唐妇女,还阴谋造反,聚集豪强,欲杀大唐开国公。 “这样的官吏,为什么还能当一郡太守?吏部是怎么考核的?天宝年间,监察御史有没有去过敦煌?上一任采访使是饭桶吗?这么大的事情,朝廷竟然一点都不知,还是你们知道,并未告诉朕?” 李隆基将裴宽和李林甫召到政事堂,劈头盖脸一顿骂。 裴宽和李林甫二人已经看过奏折,虽然两人看起来诚惶诚恐,心境却是不一样。 裴宽刚当宰相还没一年,之前他为户部尚书,再之前为范阳为节度使。 当宰相期间,他不管官吏的考核。 圣人不可能死抓着他不放。 但李林甫不一样,他当宰相这么多年,御史台的负责人杨慎矜是李林甫推荐。 而监察御史是杨慎矜派出。 采访使也多是李林甫举荐。 先不说贼商之事。 就一郡几年失踪七十几名良家妇女,敦煌太守竟不上报朝廷。 “回圣人,臣也是刚得知这件事。” 李林甫心里苦啊。 真是一波未平,一波又起。 李瑄这孙子也太能折腾的,走到哪,杀到哪,没有一点顾忌吗? 李林甫当然知道,只要认真察,除新建的洮阳郡、九曲郡外的三百二十八个郡、府,最少有一半会出问题。 以前李林甫只以为诸郡是无伤大雅的小贪,为家族富贵,是人之常情。 李林甫见到李瑄关于盛玉亮的描述后,顿时觉得自己像是个清官。 虽然他的底线比普通人深个十来丈,但他没低到这种程度。 “以后采访使这样的官职,不要再推荐了,由德高望重的郡守兼任!” 李隆基向李林甫发出警告。 意味着剥夺李林甫推荐采访使的权力。 因为李林甫不是这一次了,吏部大案拿下的采访使,都是李林甫推荐的。 “臣…遵旨!” 李林甫低头领命。 这意味着什么,他最清楚不过。诸葛亮剑,他难以得到了。 “之前朕听说有人对七郎任采访使不满意?难道他们对之前的采访使满意?那些采访使还记得自己有节杖吗?凡天宝二年以来在河西的采访使、监察御史,全部革职查办。” 李隆基又向裴宽命令道。 “臣遵旨……” 裴宽拱手。 “吩咐李将军,将玉门军使、玉门关阳关守将、敦煌太守、敦煌长史,全部腰斩于敦煌!将贼商全部斩首,首级摆在阳关三日,以儆效尤。涉事豪强一并斩首,奴仆、郡兵,为军之用。” 李隆基对李瑄无比信任,凭借这一道奏折,就给予李瑄大开杀戒的权力。 敦煌作为丝路重镇,豪强一定富有,能为他带来大量金银珠宝。 而且得罪豪强的恶名,全部由李瑄承担。 因此,李隆基很喜欢李瑄。 …… “我今天才知道,威望也能一次又一次的失去。再这样下去,我的脑袋就没了。” “本来还想等等,现在不得不行动了。先除掉王忠嗣,将太子扳倒,再寻找李瑄的破绽。” 右相府中,李林甫握着拳头说道。 …… 半个月后,太原城外,出现一具尸体。 此尸体像是被谋杀,身上财物不见。 这种事情,本应是地方小事。 但太原令手下的办案官在尸体身上找到证明身份的“籍牒”。 此竟然是太子府的奴仆! 得到消息后,太原令吓了一大跳,太子的奴仆,怎么会平白无故出现在太原? 奴仆没有主人的命令,哪能出长安? 更何况还是太子的奴仆! 在佐吏的提点下,太原令想起太原城内的河东、朔方两镇节度大使,王忠嗣! 王忠嗣自兼任河东节度使后,把办公地搬迁到河东节度使治所太原。 谁都知道,王忠嗣是圣人的干儿子,和太子李亨一起东宫长大,称太子李亨为“兄”。 想到此,太原令立刻写奏折,快马加鞭送往长安…… (本章完)
 新书推荐: 大明:拿命教太子,皇帝求我别死 中兴大汉,要从董卓做起 反清:从金田起义开始 屯兵百万,女帝带娃找上门 谍海青云 大明:嘉靖修仙啦 我的父亲太努力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