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间
笔趣阁 > 大明:父慈子孝,卖父求荣 > 第196章 运筹东南,决战京师(求订阅)
有道是。 大军未动,粮草先行。 朝廷已经有几十年,在军需上时刻都表现出一种疲软的感觉。 但是如今。 戚继光站在一片山岗,眺望不远处正在打扫的战场。 更远处。 便是碧波浩瀚的东海。 海滩上,有几道烟柱吞天蔽日。 徐文璧也陪同在戚继光身边,身披甲胄,腰佩长刀。 年轻的大明勋贵子弟,或许是海风吹的多了,已经有了几分战阵悍将的模样。 徐文璧面露笑容:“此战之后,浙江倭靖,全乃将军之功。” 首发尽在www.9biqu。com 这是浙江平倭的最后一场战事了。 如今也已经落下帷幕。 从水师那边得来的消息,外海倭寇几乎已经是销声匿迹。 还有些许逃走的倭寇,也在往更南边的福建、广东去了。 戚继光的心情同样很不错。 今年自花街一战之后,浙兵几乎是每战必胜,斩获颇丰。 只是他同样清楚。 这是为什么。 戚继光有些感慨的笑着说道:“本将南征北战至今,从未打过如此富裕的仗!” 徐文璧侧目看了过来。 他知道,这位平定浙江倭患第一人所说的是什么意思。 也如同徐文璧所想的。 戚继光拱手说道:“若非严侍读在京中多方照料,我军粮草充足,军械齐整,饷钱富裕,军心振奋,恐怕即便平定浙江倭患,我军损伤也不会如此轻微。” 徐文璧心中生笑,脸上则是风波不惊,摇头道:“当初在京中时,严侍读便说,戚将军乃本朝不可或缺的智勇将帅之才,即便没有他,戚将军依旧能百战百胜。” 自己在京中,有如此高的评价? 戚继光的脑海之中,不由浮现出一个面孔模糊的年轻人形象。 他忽的开口道:“严侍读……是个怎样的人?” 虽然戚继光清楚,自己嘴里的严侍读乃是严党中人。 可这位严侍读,所行之事,却又全然不同于过往的严党。 徐文璧本来想组织一些词汇赞扬严绍庭,但想了一些,却忽的面露笑容。 “或许,等将军接到圣旨,赴京述职报功领赏的时候,亲眼见到严侍读便知道他是怎样一个人了。” “哦?” 戚继光面露好奇,有几分迟疑:“本将也能入京?” 徐文璧嗯了声:“如果是往常,将军即便有平定浙江倭患的功劳,也难被陛下召入京师领赏。但有严侍读在,这一次等胡部堂将浙江的捷报送往京中,将军就可以准备好,与胡部堂一同进京了。” 山岗下,已经有队伍正在传令收兵,回营歇息。 戚继光却是面色一动。 他低声道:“胡部堂入京?是要留任京中?” 徐文璧赶忙摇头:“胡部堂已是封疆大吏,此等重臣任用,岂是卑职能揣测的,只不过将军这一遭定然是能去京中,与严侍读见上一面的。” 正在这时。 在后方的山脊线上,有一队传令兵赶了过来。 “报!” “将军,有总督衙门急令!” 戚继光立马收敛所有的猜测,脸色板正,回身看向传令兵。 “说。” “胡部堂有令,命将军整顿兵马,明日开拔赶至江西,平定闽、广等地流窜至江西境内贼子。” 戚继光目光一动,挥了挥手:“本将知晓了,明日准时开拔。” 说完之后,戚继光便侧目看向徐文璧。 徐文璧当即上前一步,拱手颔首道:“部堂以浙直总督,兼办江西军务,想来是那边贼乱难以平息,方才要调将军前去增援。” 戚继光点点头:“你去安排,留出防守台州等地的兵力,余下明日皆随本将赶赴江西。” 如今戚继光麾下兵力,已经增添至万人。 这也是他为何会说,从未打过如此富裕的仗的原因。 兵多将广,粮草充足。 古往今来,哪个将军不喜欢。 徐文璧当即抱拳领命,带着山岗上几个人赶往下面快打扫完毕的战场。 而戚继光则依旧留在山岗上,目视着前方。 “严侍读?” 低声念道了一句,戚继光的脸上多了几分期待。 …… 而在与浙江相隔不远的苏州府境内。 督粮道署。 张居正捏着刚刚送来的一份尚未拆封的书函。 送信的是锦衣卫的人。 而书函题跋,却是严绍庭敬呈张阁老几个字。 严绍庭和锦衣卫的关系,还是颇为密切啊。 张居正心中默默想着,将书函拆开。 在拆信的过程中,张居正想了很多。 或许是东南增产丝绸的事,又或许是两府田亩的事情。 自从他南下东南,时至今日。 在知道,朝廷已经将行销海外的丝绸生意,尽数交付对外商行,与那西班牙商人柏富贵及其背后的一干外商时。 张居正就清楚了一件事情。 自己之所以在东南,或许从一开始,就只是因为自己内阁辅臣的身份。 一切。 从一开始,或许就已经在严绍庭的算计之中? 尤其是在得知近来京中局势变化之后。 张居正对此猜测,愈发肯定。 此时。 信也已拆开。 张居正低头看去。 只一张纸。 只一行字。 “下官建请阁老回京之日以双脚丈量地方。” 一行字,一十七个字。 除此之外,再无他言。 张居正不禁皱起眉头。 “这是何意?” 他抬头看向前来送信的那名锦衣卫。 锦衣卫摇了摇头:“回禀阁老,严侍读只说阁老看到这份信,就会明白的。” 张居正面色愈发疑惑。 但他还是挥了挥手,示意道:“有劳你了,去门房领份茶水钱。” 锦衣卫拱手告退。 独留下张居正一人。 “回京路上,地方或有情蔽?” 张居正默默的念道了一声,随后脸色渐渐舒展开。 他懂了。 只是却非有所情蔽。 这时候,张居正又想到一人。 一个已经不少时候未曾再见到的那个人。 海瑞,海刚峰。 似乎,他也是一步一步从苏州府出发,走向徽州府的。 不由的,他就想到这一次出京南下,与在京中时,对地方的认识。 不到一年光景,自己的认知就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。 或许,从地方走回京中。 是个不错的选择? 当东南的局势,因为严绍庭而发生着一切变化的时候。 京中。 却显得有些风声鹤唳、草木皆兵。 因为自从都察院的御史,突然弹劾翰林院开始。 那几名上疏弹劾的御史,又将矛头指向了东宫詹事府。 原因很简单。 亏空过甚。 两衙官员不思当差做事,有渎职懈怠之嫌。 科道言官忽然将矛头对向朝堂清贵之地的翰林院和詹事府。 这本来就是不可能的事情。 但偏偏就是出现了。 翰林院和詹事府,自然是按照规矩,上疏自辩。 等事情到了内阁。 徐阶自然是想要将事情压下去。 不论是翰林院还是詹事府,都是清流清贵之地。 如何能让都察院给盯死了。 不过高拱却是很意外的,表示要听科道言官的声音,要将这件事情查清楚。若翰林院和詹事府没有问题,那么也能为两衙正名。 随后。 袁炜便立即附议高拱。 当徐阶还要反对,认为科道言官这是因为近来无事,闲出来的事情。 但当严嵩也表示赞同查明之后。 内阁这里也就成了压倒性的决议。 于是。 事情就进了西苑。 于此同时。 严嵩又递了一道奏请廷议推举吏部尚书人选的奏疏。 等事情都进了西苑。 两桩事并到一起,嘉靖召集内阁、六部于西苑万寿宫廷议。 早早的。 严绍庭就和老严头到了内阁。 他们两过来的时候,高翰文已经在班房门口那张桌子上,泡好了茶。 茶。 自然是严绍庭带来的。 老严家爷孙两人也没进班房,就站在门口,接过高翰文送来的茶水。 严嵩打量了一眼高翰文。 随后侧目看向严绍庭。 严绍庭会意,当即笑着说道:“高翰林为官也已多年,不知未来可有打算?” 闻言。 高翰文心中顿时一跳。 这是要用自己? 高翰文当即躬身:“回侍读的话,下官在朝为官,食君之禄,去留何处做事,一切皆由朝廷定夺。” 我是一块砖。 朝廷搬到哪里就是哪里。 严绍庭嗯了声,侧目看向老严头。 严嵩开口道:“还是留在京中的好,地方人事犬牙交错,若想去地方,还得要再历练些年头。” 高翰文躬身点头。 这是要让自己在京中腾挪个衙门了。 倒也不错。 这时候,外面已经有人进来。 说是徐阁老、高阁老等人都来了,六部的尚书们也都在往西苑万寿宫那边过去。 严绍庭当即搀扶着老严头,便走出内阁班房。 出去后,便正好是迎面遇到徐阶、高拱、袁炜三人。 严绍庭当即开口:“徐阁老、高阁老、袁阁老。” 三人点点头,只是脸色却各不相同。 严嵩则是说道:“既然都来了,便去西苑吧,莫要让陛下等的久了。” 高拱点头应是,侧目看了一眼徐阶。 老严头这是连口水,都不让他喝。 徐阶哼哼了一声,当即转过身。 严绍庭只是瞥了一眼徐阶,便继续搀扶着老严头往西苑走去。 今天自己不需要出太多的力。 主力还得看老高。 不过面对都察院御史弹劾翰林院及詹事府,也不清楚徐阶到底会准备用什么手段回应。 若是老高到时候支应不住的话。 还得要从旁帮忙。 不多时。 众人便已经到了万寿宫外。 六部尚书也早已等候在此。 说是六部,其实是除了吏部之外的五部尚书在场。 见到阁老们都到了,高燿、杨博、雷礼等人纷纷行礼。 严嵩则只是挥了挥手。 “既然都到了。” “便一同进万寿宫吧。” ………… 月票推荐票 感谢海阔星朗、易烊千玺的澳澳打赏 (本章完)
 新书推荐: 大明:拿命教太子,皇帝求我别死 中兴大汉,要从董卓做起 反清:从金田起义开始 屯兵百万,女帝带娃找上门 谍海青云 大明:嘉靖修仙啦 我的父亲太努力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