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间
笔趣阁 > 大唐好圣孙! > 第二百二十八章 圣元纪年法
打起来了? 李象心思电转,本来还在想趁着运动会要不要定下一件大事,结果却被通知四方馆打起来了? 他开口问道:“因为什么?” “好像是因为定价的问题,一方人觉得另一方收购价格过于便宜,所以打起来了。”李景仁无奈地说道:“其实这事儿也是各说各有理,都觉得自家的货物是好东西,所以难免起了争执……” “这件事好办,让他们选一个一般等价物就好了。”李象想了想,继续说道:“就以开元通宝作为衡量其商品价值的货币,咱们京兆府牵头,叫上礼部的人一起,别让他们闲着看坐着捞政绩不办事——在各族当中,根据货物价值,来制定价格,这样就好了。” “兄长真乃……” 李景仁的话还没说完,就被李象给打断了。 “行了,赶紧把这件事办了吧,我还有点事需要入宫一趟。” 在李景仁走后,李象并没有急着入宫。 成为共主,光用大唐的皇帝年号,赐下大唐的历法,明显是不太够用的。 年号这个东西,若是近畿地区还可以,可要是将来万一真打到波斯,打到大马士革,这换个年号来回通知就得半年多,黄菜都凉了…… 看小说上www,9biqu.com 是时候制定一个新的纪年法了。 不仅是用着方便,更是为了日后做准备。 前世有一個西元纪年法,被翻译为了公元纪年法,是以耶稣这小子的生日为西元元年。 至于大唐……用谁的诞辰作为开始呢? 黄帝首先可以pass,这年头过于久远,断代也不好去断。 孔子的话……儒家都已经成了事实上的垄断了,要再给安一个孔子,儒家不得冲破银河系了? 秦始皇肯定是不行,这年头秦始皇的名声是真不怎么地。 别说是老李,就算是群臣这一关都过不去。 当然了,别拿秦简说事儿,按照这个理论,几千年后的人还可以指着《劳动法》说没有996呢。 刘邦嘛,李象倒还真是挺喜欢的,若是拿汉朝建国开始为纪年的开端倒是也可以。 只是现在是李家的天下,你拿刘家天下的开始为元年,是不是有点不太对路了? 若是李渊的话,其实倒也不是不行,但是……他压不住啊,还不如老李呢。 至于用老李,就有点阿谀的嫌疑了。 思前想后,李象忽然想到了自己名义上的“老师”。 对啊,不是还有我圣祖老子吗? 正好趁着这个机会,再给“老师”加一个“太上玄元皇帝”的封号,嗯,就这么定了。 当然公元这个词儿李象肯定是不打算用的,因为不是所有人的智商都够,万一后世谁穿越了不懂人语喷他崇洋媚外可就坏了。 至于叫法,既然是大唐圣祖,那就叫圣元呗。 想到这里,李象就定下心来。 圣祖皇帝出生于襄公二年,现在是贞观十九年,换算过来,就是圣元1215年。 瞧,这多方便。 这样想着,李象便叫人备车,前往皇宫和老李商量事儿。 李世民这两天也很闲,也不是天天都有一大堆事儿等他去处理。 毕竟这年代皇权还没有高度集中,还有三省六部帮他分担,老李并不需要事必躬亲。 老李现在就像是老年人一样,端着香蕉在立政殿的院子里叫远。 香蕉并不喜欢飞来飞去,但也和老李十分配合,一叫就飞到手上去。 看到李象过来,老李叹了口气,对香蕉说了一句“回去吧”。 香蕉叫了两声,自己扑棱着翅膀飞回了立政殿。 “你怎么又来了?”老李的语气不怎么好。 “那我走?”李象翻着大拇指指向身后。 李世民摆摆手:“来都来了,说吧,有什么事情?” 好不容易能陪陪香蕉,你说你李小象不陪着媳妇儿在家玩,没事儿来烦我做什么? “这不是想到一个大事儿嘛,就想着来和您商量商量。”李象摊着手说道。 “说吧。”李世民一撩衣袍,坐在了边上的石凳上。 “就是关于纪年法的问题。”李象沉吟一番后说道:“如果光用年号来纪年的话,并不是很方便,并且若是更改年号,可能很久之后才能到达大唐的边疆,所以孙儿想,能不能再创立一种纪年法,两种纪年法并行?” “正好过几日,大唐即将准备运动会,可以趁着这个机会,把新式的纪年法推广下去,彰显我圣朝制度。” “什么纪年法?”李世民没听明白李象的意思。 “就是……”李象组织一下语言:“以圣祖皇帝的诞辰为纪元的开始,圣祖皇帝生于襄公二年,现在是贞观十九年,孙儿算了,按照这个纪年法,现在应该是1215年。” “既然是按照我大唐圣祖的诞辰为纪年开始,这个纪元法理应称之为圣元,而襄公二年,也就是圣祖皇帝的诞辰,便是圣元元年。” 老李身为天可汗,自然是一点就透。 这种纪年方式的优越性,不用他说。 首先,学术界就免去了无数的麻烦…… 最主要的是,还能把李唐天下和圣祖皇帝深度绑定在一起,更加强化了李唐的天命性和合法性。 “这个方法不错,”李世民颔首道:“圣元元年,不错,不错……不过这件事还要让群臣商议一番,还要让太史局进行最终的测算,朕这就召集群臣入宫。” 老李办事一向是雷厉风行,更何况这种纪年法还可以强化李唐天下的正统性。 一干重臣很快就来到了两仪殿,还有太史局的李淳风。 听李象讲述完这个“圣元纪年法”后,马周率先表示同意。 “太孙殿下的这个提议,臣赞成。” 李象倒是没想到第一个同意的会是马周,冲他点点头表示友好。 随后,众臣也纷纷表示同意。 在散去小朝会之前,老李还让王德拿出一堆海鸭蛋。 “这是登州新进贡的海鸭蛋,很好吃,你们拿回去尝一尝。”李世民笑着说道。 海鸭蛋被装在一个个的小提篮当中,方便群臣带走。 众臣纷纷道谢,这海鸭蛋并不贵重,贵重的是皇帝的心意和恩宠。除了海鸭蛋,李世民又让人给群臣拿了些海菜。 这些在长安这种内陆地带,都是稀罕的东西。 最近凌烟阁修建得也差不多了,画像也已经全部画完,就等凌烟阁修建完毕,而后把画像挂上去。 群臣散朝之后,就开始琢磨祥瑞的事情。 颁布新的纪年法可是大事情,没有祥瑞傍身,怎能名正言顺呢? 这年头,没个祥瑞,出门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。 李象在离开两仪殿之前,特地给李淳风叫了住。 作为大唐的太史令,李淳风可谓是博学多才。 有网文描述过李淳风是袁天罡的弟子,实际上俩人只是被传说“合著”《推背图》,至于师徒关系嘛,具体并没有任何记载。 倒是有确切的记载说,在隋朝大业七年,李淳风拜了至元道长为师。 总体来说,李淳风可以说得上是这个时期的数学家、天文学家和易学家。 李象倒是知道,后期李治用的《麟德历》,就是李淳风经过测算,查漏补缺而成的历法。 同样,李淳风对于李象也比较了解。 在李世民的形容中,李象被称为“圣祖皇帝”的弟子,于梦中授业。 这件事,只有他和袁天罡知道,按照皇帝的说法,就算李象本人,都不知道授课的是圣祖皇帝。 只可惜袁天罡入朝的时候,李象当时正在登州。 不过按照他学的不太多的相面之术来看,李象绝对是一代雄主。 结合那道祖弟子的身份,李淳风自然是不敢怠慢。 “殿下。” “太史令不必多礼。”李象颔首,李淳风这太史令按理来说应该是贞观二十二年才上位,提前上位也是他之前一句话的事儿。 “殿下叫住微臣,可有要事?”李淳风试探地问道。 “也不是什么大事,只是想起了两件事,想要和你说一说。”李象说道。 “臣洗耳恭听。”李淳风拱手道。 “嗯……就是……”李象觉得这样说不是很方便,于是便拉着李淳风重新走进两仪殿。 李世民正打算再带着香蕉出去玩玩呢,看到李象去而复返,颇有些无奈。 “你怎么又回来了?”老李无奈地问道。 “阿翁别闹,我有要紧事情。”李象问道:“此间可有纸笔?” 说话间,李淳风也走了进来,和老李见礼过后,站在了李象的身边。 老李唤过人,来给李象研墨。 李象接过笔,在砚台上吸满墨汁后,于纸上开始作画。 画的比较简洁,无非就是太阳系的几大行星。 “太史令,你看。”李象指着第三条线上那颗球说道:“这个就是我们所在的地方,老师称之为地球。” 一听说‘老师’教的,李淳风战术后仰,肃然起敬。 李世民刚开始没反应过来,心想萧瑀还教这玩意儿? 紧接着就明白了,萧瑀这老登哪里懂得天文学,这一定是圣祖皇帝梦中所授。 “这……我们所在的大地,是一颗球?”李淳风有些不可置信地问道。 “是啊。”李象摊摊手:“至于为什么,以后有的是机会去验证。” “那这个是什么?”李淳风指着那颗最大的球问道。 “这是太阳,我画的这些线都是轨道,我称之为六大行星,按照距离太阳远近,分别为水星、金星、地球、火星、木星、土星。”李象指着这些球球和二人介绍道。 将太阳系的几大行星和五行联系在一起,最早见于司马迁的《史记·天官书》。但并不是太史公首创,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类天文书籍中,就有五大行星与五行相对应的记载,只不过那时的古籍如今基本散佚了。在后世的许多汇总性书籍,比如《开元占经》等,都还保留有相关的记录。 “这……金星离我们这么近?”老李战术后仰。 “很近吗?”李象乐了:“金星距离我们八千万里呢。” “豁……”老李感慨了一下。 李象心里甚至还想了一下,反正老李现在天天闲着也没什么事儿,要不要给老爷子弄一个天文望远镜玩玩? 接触了天文学,才知道宇宙之浩瀚,自身之渺小,到时候胸怀宇宙,啪叽一下把皇位爆出来…… 岂不美哉? “太史令,伱看。”李象指着那些个轨道说道:“看这些圈圈,就是这些行星绕着太阳转的轨道。” “你是说,我们是围绕太阳旋转的?”李淳风一下就感觉自己好像抓住了什么。 “是的。”李象继续说道:“按照老师的话说,我们脚下的地球围绕太阳旋转一周,就是一年;环绕一周的时间,为365.2422天。” 李淳风眼前晶亮,这数据……竟然这么精确? 要知道,僧一行为了制定大衍历,南赴交州,北抵铁勒,来测量各地之纬度,又用各种测日之仪器以定下各地日蚀之日期,并且观测恒星的移动。而郭守敬等人编订《授时历》也是如此,他们在东西六千余里,南北长一万一千余里的广阔地带,建立了二十七所测验站点进行实测。 有种说法是,现代用的阳历,也就是格里高利历,用的就是郭守敬等人的数据。 “那……这个呢?”李淳风又指向地球边上那个小球。 “这个小球就是月亮。” 李象抬手指指天空,给李淳风和李世民详细讲述了一遍月亮盈亏的原理,还有地球公转自转,以及日食和月食的基本原理。 “一个朔望月,也就是月亮盈亏的周期,平均为29.53059天。”李象再次摊手。 “臣明白了!”李淳风惊喜地一拍桌子,把正在沉思的李世民吓了一个激灵。 好在老李脾气不错,再加上李淳风这种专业人才本身就有点……那个,所以也没在意。 “具体的数据可是给你了,老师讲的东西,多的我可没记住。”李象摊手说道:“剩下的,可就得你自己去带人完成了。” “臣明白!”李淳风叉着手,恭恭敬敬地说道。 (本章完)
 新书推荐: 大明:拿命教太子,皇帝求我别死 中兴大汉,要从董卓做起 反清:从金田起义开始 屯兵百万,女帝带娃找上门 谍海青云 大明:嘉靖修仙啦 我的父亲太努力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