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间
笔趣阁 > 东晋:我的权臣父亲 > 200 会战鸿池(一)
凡战者,以正合,以奇胜。 故善出奇者,无穷如天地,不竭如江海。 许多人将所谓的奇,曲解为奇谋。 实际上,以正合的正,指的是用兵的常法,而以奇胜的奇,指的是用兵的变法,即根据战场上的变化,灵活的改变战术。 至于奇谋,一般情况下,只有在双方统帅的能力存在巨大差距,一方自觉站在了智商高地的时候,或者自觉正面会战没有胜算的时候,才会寄希望于此。 毕竟奇谋通常与风险为伴,一旦不成,则会身陷险境。 看着那些复活的‘尸体’,燕军将领无不倒吸一口凉气,后背直冒冷汗。 慕容恪力排众议,禁止追击。 《孙膑兵法》曰:雁形之阵者,所以接射也。 桓温很清楚,这一战能否取得胜利,关键在于王猛的三万梁军,能否在燕军的凌厉攻势下稳住阵脚。 哪怕有邓羌作为骑兵主将,也难以在鸿池陂与燕军对攻。 一秒记住www.9biqu.com 楚梁联军与燕军的兵力相近,谁都没有必胜的把握,但谁都有取得胜利的可能,自然不会主动求险,把胜负的希望寄托在对方的愚蠢之上。 此战无论胜负,直面燕军进攻的梁军必然遭受不小的伤亡。 而梁军阵中的王猛,以及在后方帅台观战的桓温也无不扼腕叹息。 双方尚未开战,肃杀的气息已经弥漫在了鸿池陂。 任凭燕军的箭雨如何密集,箭矢落在梁军的铠甲上,只听叮叮当当,清脆的声响此起彼伏,但根本就不能破防,尽数被重甲轻易弹开。 待敌军阵脚大乱的时候,便是近战骑兵掩杀之时。 这是梁军重步兵第一次出现在世人面前,敌人不可能会有防备,在经历过十六轮的齐射之后,将士们士气衰减,阵型后退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。 然而慕容恪并没有答应众人的请求,他道: “敌军呈品字型布阵,我此前眺望敌军阵型,发现前军与身后两军之间,存在着极大的空隙。 权翼建议王猛保存实力,也是在桓温刚愎自用的情况下,不愿梁军精锐白白赴死。 在原地留下千余具尸体之后,梁军阵型终于开始徐徐后撤, 悉罗腾见状大喜,进言道: “太原王!敌军已退,正该随后掩杀,敌军必败无疑!” 慕容恪、慕容垂,桓温、王猛、邓羌,都在阵前遥望对方的阵型。 而楚梁联军则呈品字形结阵,桓温以王猛督率三万梁军在前,作为防御支撑点。 恰巧,慕容恪的弓骑兵就有一支强于楚军骑卒的近战骑兵保护。 这一战法并不深奥,关键点在于本方骑兵必须占据绝对的优势。 王猛身前,早有十余名手持大盾的亲卫将他护好。 按照他们过往的战争经验,只要多射几轮,哪怕不能对敌军造成重大的伤亡,也能有效打击敌军士气,使其军心动摇,自乱阵脚。 王猛必不急于反击,他清楚,燕军纵使结雁行阵,形成极为强大的火力交叉网,但是面对梁军阵前密不透风的大盾,只能采用抛射。 慕容恪以步兵四万为方阵,两翼斜向布阵,各置骑兵二万,又留出一万骑兵为后备,全军结为雁行阵,队列如大雁飞行,作人字形。 行至百余步的距离,随着慕容恪一声令下,令旗挥舞,燕军就此止步。 随着慕容恪的命令被传达,霎时间,就有乌云从燕军两翼的骑兵方阵升空,无尽的箭矢如雨点一般倾泻在梁军的方阵之中。 众所周知,使用抛射,固然射程远,但是杀伤力着实有限,尤其是大阵后方,站着一群身穿铠甲的重步兵。 “下马,换步弓!” 果不其然,梁军见燕军不曾追来,竟然真的停下了后撤的脚步,而此前匍匐在地的千余具尸体,也尽数复活。 那些梁军全身覆甲,就连脸上都戴着面铠,只剩两个眼睛和鼻孔露在外边,燕军的从百步远的距离,抛射而来的箭矢,又怎么可能对梁军重装步兵造成有效杀伤。 桓温如果能够控击败燕国,占据洛阳,稳固经营。 哪怕相隔仅百步之遥,但面对从两侧射来的箭矢,梁军似乎也无法顶着箭雨发动冲锋,对燕军步兵方阵造成杀伤。 桓温在战斗中天然处于被动一方,究其原因,还是因为骑兵的差距。 以邓羌统率楚国仅有的两万骑兵位于右后方,自己则亲率三万楚国步兵列阵于左后方。 众人也纷纷附和,请求慕容恪追杀梁军。 当然,王猛并不畏惧伤亡,养兵千日,用在一时。 当然,步弓手的甲胄并非重甲,因此,需要重甲步兵持盾保护。 只是梁军步弓手刚刚离开大盾的保护,对方新的一轮箭矢已经升空,根本没有时间让梁军进行齐射,梁军步弓手只能随意朝着燕军的方向零星回击,而后匆匆躲回大盾之下。 桓熙并非有意向桓温隐瞒灌钢法,只是桓温麾下鱼龙混杂,难保不会泄密,因此,桓熙可以献出曲辕犁,但是对于灌钢法,桓熙敝帚自珍,将桓温也给蒙在了鼓里。 对于这一套战术,他们实在太熟悉了。 “这分明是桓温、王猛有意为之,就是为了给前军留下后撤的余地,引诱我等进攻,待我军靠近,敌军必然回身迎战!” 三万梁军中,有两万的重甲步兵,以及一万披甲的步弓手。 梁军结半月阵,以重甲步兵持盾在前,保护阵中的弓手。 否则下马步射,等对方骑兵发起冲锋,再想上马,调转方向,这一系列操作也会浪费许多时间,让对方拉近距离。 桓温对于梁军这支重甲步兵,可谓垂涎三尺。 这也是桓温为何要将梁军重步兵安排在最前排的原因。 桓温不无遗憾道: “慕容恪,果真当世之名将。” 由于灌钢法的运用,梁军皆以灌钢打造制式装备,因此,在并没有对财政造成巨大负担的情况下,拥有了这么一支两万人的重甲步兵,就连步弓手,今日也临时换上了甲胄。 距离桓熙于永和七年年初,在狼山一战中,以骑兵步射的战法打了苻雄一个猝不及防,取得河套地区的控制权以来,已经有了三四年的时间。 他不明白,就桓熙的财政情况,怎么可能维持得了这样规模的重步兵,以传统的炒钢法、百炼法,光是打制这些重铠,都足以使关陇地区财政破产。 如果不是慕容恪阻止追击,燕军冒然掩杀上去,待梁军回身而战,这些伪装成尸体的梁军又突然暴起发难,猝不及防之下,只怕还真让敌军的阴谋得逞。 观察过敌军阵型后,桓温、慕容恪等人各回本阵。 慕容恪大喝道。 燕军的箭雨刚刚落下,正是齐射的空隙,王猛大声呼喊着让步弓手予以还击。 王猛远远望见燕军下马换取步弓,并不感到意外,他对此从容不迫。 桓温对王猛道: “今日之胜负,皆仰仗于先生。” 燕军五万鲜卑骑兵,而楚军骑兵仅有二万,而且都是江南骑兵,无论战马的质量、还是骑卒的战斗力,都要明显弱于燕国。 从战场形势来看,梁军似乎已经陷入了完全的被动之中,被燕军的交叉火力给单方面的压制了。 鸿池陂之战的双方,无论是桓温、王猛,还是慕容恪、慕容垂,这四人,无一不是名声在外,堪称当世最顶尖的人物。 如今并非没有胜算,自当拼死奋战。 等桓温未来专制朝廷的时候,桓熙同样也将因此受益。 时维八月,秋高气爽,鸿池陂西侧,两军对垒。 为此,王猛还特意分出千余名敢战之士伪装成尸体,以取信敌将,同时兼作伏兵。 王猛正色道: “梁国三万将士唯有死战不退,方能回报桓氏的恩德。” 燕军见梁军始终处于防御状态之下,根本无力还击,不由士气大振。 与此同时,慕容恪也清楚,这一战的重点,就在于击溃王猛的步兵方阵,只要王猛退了,必然会冲击到后方桓温与邓羌的阵型。 果不其然,当燕军齐射十六轮后,看似在燕军密集箭雨的打击之下,梁军无法继续坚持。 战时,两翼骑兵左射右,右射左,形成交叉火力,箭矢的射入角度更多,也能起到更为显著的压制效果。 不多时,燕军阵中率先擂响了战鼓,步兵方阵与两翼骑兵一同压上。 桓温相信,燕军但凡是另一个能力稍差的主帅,必然会中计。 慕容恪被前排的大盾阻挡视线,瞧不清楚梁军大阵内的具体情况,但身后的桓温却看得一清二楚。 雁行阵的优势,便是充分发挥射击兵种的威力。 桓温清楚,必定是因为前军与后军之间留下了太大的空隙,但这也是无奈之举。 而步弓手则藏身于大盾之下,有大盾与重装步兵的人肉保护,燕军的箭矢同样难以伤害到梁军步弓手。 “放箭!” 但还是让慕容恪看出了破绽。 如果不能保持足够的距离,一旦梁军后撤,必然冲击楚军阵型,到那时,自乱阵脚,可就真的是弄巧成拙了。 下一章在晚上九点之前。 (本章完)
 新书推荐: 大明:拿命教太子,皇帝求我别死 中兴大汉,要从董卓做起 反清:从金田起义开始 屯兵百万,女帝带娃找上门 谍海青云 大明:嘉靖修仙啦 我的父亲太努力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