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间
笔趣阁 > 晋末长剑 > 第八章 生老病死
第964章 生老病死 邵在代国逗留了半个多月,然后与宾客们仔细商议,将见闻汇总成文,并附上了建议,俨然一份述职报告,发往洛阳。 报告至洛阳后,又很快发往平阳,因为邵勋已在此处。 三月底,平阳丞相府内气氛沉凝。 庾文君带着十五岁的暮儿、十一岁梁奴、六岁的去疾陪母亲母丘氏去了,邵勋则和庾氏诸子在陪已是弥留之际的庾琛。 平阳郡丞吴前也来了。 他年纪甚至比庾琛还大,七十多了,大字不识一个。以前是八品牧长,现在当个从七品郡丞, 吃了没文化的亏,实在升不动。 他长子已经过世,多年前把长孙吴离托付给邵勋,其实也没什么文化,靠着吴前死命督促,粗通文墨。 先任殿中曹令史,复任县令,邵勋已经准备给他升一升官了,开国后一个太守是跑不了的。 这都是自己人,必须重用,即便没什么文化。 首发尽在www.9biqu。com 庾琛躺在床上,气若游丝。不久之前还吃过一点东西,现在又睡着了。 他没多少时间了,大家都耐心地等着。 邵勋出了卧房,来到前院之中,平阳郡、县二级官员纷纷行礼。 院子外甚至还挤了一大堆没资格进来的人。从早上等到现在,饿了就让人送饭过来,甚至还有那直接饿肚子硬扛的。 大人物的一举一动,都牵动着许多人的心。 生老病死,皆是政治。 而这也从侧面说明了,如今的邵氏政权确实颇具气象,人心所向,煌煌正朝,虽然还没正式开国。 「元规。」邵勋挥手让平阳官员们回去干正事,只留下少数几个人听令,协助庾家办理后事, 然后又看向庾亮,道:「家里都准备好了吧?」 「都准备好了。」庾亮回道。 「徐州那边内情如何?」 「下邳、彭城、东海三郡久被战火,残破不堪,下邳尤甚。」庾亮说道:「将来若攻取江东, 淮水南北还得下大力气经营。」 邵勋唔了一声。 大分裂时代,淮河两岸苦啊, 南朝、北朝在此兵,纵有和平岁月,也抵不过战争到来后的摧残,到最后城邑残破,渺无人烟。 要发展这种遭灾深重的地方,光靠当地残存人口已经不够了,还得移民。 「你是真有长进了。」邵勋说道:「此间事了,你就在家潜心读书。这些年,你好歹也转任各职,理政心得是不缺的,正好再通读一遍典籍,融会贯通。有所得可写信于我,若有暇,我会回信的。」 「大王·——」庾亮真的有点感动这意味着梁王时刻关注着他,时刻给他机会,将来的前途断断差不了的。 「都是一家人,何作此儿女态?」邵勋叹道:「庾家五子,皆有任用,不要胡思乱想。」 说罢,挥了挥手,道:「有事就去忙吧。 庾亮行礼告退。 邵勋就着春日阳光,闭目假,脑海中还在想着刚收到的一封信。 亮子的从兄庾蔑在凉州待不住了,经金城、陇西返回。 根据信中所说,张骏派了两位使者随行,一起来洛阳。 其一名泡祎(fánhui),曾是张的左长史,敦煌人。 其有族人曰汇衷,与张、索靖、索、索永合称「敦煌五龙」。 张是被刺杀后,张茂继位,祎地位大降,长史之职也没了,但仍然能为张茂参谋赞画。 张骏继位后,复为长史。 其二名隗瑾,张轨、张是、张茂、张骏四朝元老,原为贼曹佐,张茂后期任贼曹,现为贼曹参军一一工作内容没啥变化,级别升了。 瑾是高昌人,与天水氏乃一族,却不知怎么落籍高昌了。 二人之外,另遣帐下督北宫纯率五百骑护送,携名马、金器、西域珍品来洛阳。 毋庸置疑,这个凉州使团肯定有自己的应对预案,根据朝廷对他们的态度不同而做出不同的回应。 但也看得出来,凉州方面虽不愿降,但也不愿打。 尤其是一统北地的又不是匈奴、羯胡之辈,犯不着硬拼。他们还派来了与邵勋有数面之缘的老将北宫纯,态度可见一斑。 张骏还是天真了! 邵勋睁开眼睛,看着院中婆娑的树影。 政治这种事情,杀人于无形,血腥之处不亚于军争。 其人自实力不足,瞻前顾后,想看看能不能谈出些什么来,能不打就不打,寄希望于别人嫌麻烦,不愿劳师远征,就这么放过你,让你继续名为臣属,实则割据。 就这种患得患失的心态,我可要拿捏你了。 「大王,家父—-醒了。」庾亮走了过来,一脸悲戚道。 邵勋闻言,立刻起身入屋,来到了庾琛床前。 ****** 「恐是老夫与大王最后一面了。」庾琛的精神出乎意料地好,仿佛燃尽了生命中最后一分能量似的。 「我来此,便是为了见妇翁最后一面,方不负公多年操劳。」邵勋坐了下来,为庾琛掖了掖被角,说道。 「阿爷!」庾文君跌跌撞撞走了进来,泣不成声。 在她身后,庾冰、庾二人扶着母丘氏,庾条、庾翼默默跟随。 邵勋起身,对母丘氏行了一礼,然后拉过庾文君,让她坐在身边,轻抚其手,以示安慰。 「何悲戚也?」庾琛倒是洒脱,居然挤出一丝笑容,道:「人总有这一天的。临行之日,家人皆在,复有何憾?」 说完,他的目光落在庾文君身上,道:「吾女自幼聪慧,如何看不开?」 「阿爷———」庾文君泪流满面。 「吾女是有福的。」庾琛笑道:「少时见得吾婿,此非命耶?马上就要当皇后了,这般福气, 谁不艳羡?」 庾文君更难过了,邵勋轻轻揽着她,让她靠在自己的肩头。 庾琛喘了一口气,又道:「我少时饱读诗书,有匡国辅弼之志,然中年碰壁,浮浮沉沉,得任侍御史已是侥天之幸。先帝乱起,灰心丧气,尝思南渡,终未成行。」 邵勋也不由地回忆起二十余年前的旧事。 庾琛没有选择南渡,最终赴任汲郡太守,和他有莫大的关系。 他改变了庾琛的命运,也改变了庾家众人的命运。 至于是好是坏,只能留给时间来评述了, 「幸遇吾婿,暮年时得一遂少年之志。其间繁难困苦,难以述说。刚有些头绪,却寿元不继, 此亦命也。」庾琛说完,看了看邵勋,笑容平和,道:「不能再为大王奉理政事了。」 「妇翁之好,焉能忘记。」邵勋说道:「若无妇翁,我哪能常年征战,扫平不从?怕是祸起萧墙,变生肘腋,诸般事体将我牢牢束缚在河南,动弹不得。」 这是实话。有一个能帮你打理政务、稳定后方的人,那是真的幸运。 不然的话,出征打仗只能派手下大将去,而不能亲征。 久而久之,这是会出问题的。 历史上的石勒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。后期不怎么亲自领兵了,除了与刘曜的洛阳决战外,基本都是石虎打的,最终什么后果,都看得到。 这是人心丧乱、礼崩乐坏的时代,涉及到军队的事务,无论怎么小心都不为过。 听到邵勋的话,庾琛有些欣慰。他的付出,得到了别人的肯定。或许,史书上也会留下他的印记吧? 「元规。」庾琛又看向长子。 「阿爷,我在呢。」庾亮上前一步,轻声应道。 「你太毛躁了。」说了那么久的话,庾琛的声音有些疲惫,最后的生命好像也要燃尽了,但他坚持说道:「你自视甚高,有时候又很自轻。明明喜欢读儒生的书,却害怕被人嘲笑,总与人空谈玄学。” 庾亮低着头,没有说话。 「患得患失之下,别人无意间的举动,就能让你焦躁不已。」庾琛轻轻叹了口气,道:「你未必比别人强,也未必比别人差,何急耶?为父也是很久以后才明白的这个道理,你一一宜细思之, 莫要坏了大事。」 「是。」庾亮低眉顺眼,应了一声。 「大王———」庾琛又看向邵勋,眼中的光彩愈发黯淡了,只听他说道:「元规心性一般,以至好大喜功、急躁不堪,你看着办吧。能用则用,不能用就让他回颍川老宅。” 「妇翁莫要心忧。」邵勋说道:「我与元规相识于微末之际,此等情分,非同寻常,以后还要元规帮我呢。」 「大王你是有分寸的,我不担心,我不担心—」庾琛的眼神已经开始涣散了,嘴里仍说道:「人生贵贱,无有始终。门户家业,匪能久恃。千年之后,唯有西山落日、东流之水常在。我管不了了,管不了了———死前见得挽天倾,幸甚。」 庾琛又昏睡了过去。 这一次,或许不会再醒来了。 他是幸福的。临行之前,一家人齐齐整整,在身边陪伴着,送他最后一程。 邵勋都有些羡慕了。 因为他走的那一天,未必能如此这般。 庾文君将脸埋在他怀里,无声哭泣。 邵勋轻轻拍着她的背,珍惜眼前之人,做好力所能及之事,不负天下苍生。 真到了那一天,时至则行耳。 当天夜里,丞相庾琛于昏睡中离世。 邵勋又送走了一个老人。
 新书推荐: 大明:拿命教太子,皇帝求我别死 中兴大汉,要从董卓做起 反清:从金田起义开始 屯兵百万,女帝带娃找上门 谍海青云 大明:嘉靖修仙啦 我的父亲太努力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