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间
笔趣阁 >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> 第449章 勋章
深夜,乾清宫。 朱元璋看着面前的卷宗脸色铁青。 本来他退位之后,已经搬离乾清宫。 只是朱标情知自己不可能再执掌皇权,苏醒后不久,就执意搬出了乾清宫。 朱元璋虽然很不情愿,但为了方便处理政务,还是再次入住此地。 洪武大帝的精力有多充沛,前世已经证实过的。 自打他搬过来,每天晚上乾清宫的烛火都要亮到二更末。 但像今天这样,三更都快过完了还没歇息,也属实罕见。 内侍也全部被撵了出去,只有蒋瓛一人伺候在身旁。 房间静悄悄的,只有朱元璋翻动卷宗的声音。 过了许久,老朱突然说道:“蒋瓛,你怕死吗?” 首发尽在www.9biqu。com 蒋瓛毫不犹豫的回答:“不怕,臣就是贱命一条,幸得陛下恩宠方有今日的荣华富贵……唯有以死相报。” 朱元璋不置可否,指了指手里的卷宗,说道: “那如果咱让你去查此事呢?” 蒋瓛的眼睛里,难以控制的流露出忌惮之色,迟疑着没敢回答。 朱元璋嘲弄的道:“你还是怕了。” 蒋瓛脸色浮出屈辱之色,下跪说道:“臣不是怕死,实在是对方势大,臣怕连累家人。” 老朱面露释然之色,说道:“是咱误会你了,起来吧。” 蒋瓛并没有起身,而是说道:“这大明是陛下的,只要您想做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。” “若您真的决心要动他们,臣甘为马前卒。” 老朱反问道:“不怕家人遭殃了?” 蒋瓛面色悲伤的回道:“怕,但他们享受了朝廷的恩德,理当为朝廷牺牲。” 老朱很是满意这个回答,说道:“很好,不过咱也不能真的不顾你家人的死活。” “过几日会有一批物资送往燕国,让你的家人一起过去吧。” “咱会吩咐高炽,隐瞒你家人的来历,并在王府为他们安排一个体面的工作。” “他的人品和能力你是知道的,应该信得过他。” 蒋瓛‘咚咚咚’磕了三个头,说道: “谢陛下,臣死而无憾。” 朱元璋起身亲自将他搀扶起来,说道: “这几日就不要来宫里了,好好陪陪家人,享一享天伦之乐。” “等送走家人,再来宫里见我。” 蒋瓛起身说道:“臣告退。” 目送他离开,朱元璋露出一丝冷笑: “当年咱让天地变了颜色,今日就再为这天下换一换心。” —— 最新一期的大明周报,以最快的速度送往全国各地。 还有一部分,被送往各军。 其中一支锦衣卫,快马加鞭追上神机营,将报纸送到了徐允恭手里。 他看过之后,再次感受到了朝廷的决心。 同时也松了口气,做思想工作的教材,有了。 作为全军统帅,他一直在关注将士们的心理变化。 因为按照军功计算的缘故,将士们对此行并不反感。 毕竟打仗是军功,救灾也是军功,而且危险性还更小。 何乐而不为呢。 可是大家之所以愿意,不是因为什么族群大义,而是军功。 这已经偏离了陈景恪和朱雄英最初的计划。 换成一般的将领,肯定不会管那么多。 只要我任务完成就好,管下面人怎么想的呢。 然而他的身份不一样,太子妃的亲兄长,和陈景恪、朱雄英又私交甚密。 他想要尽可能的配合两人的计划。 他了解陈景恪和朱雄英的真实用意,灌输大义思想。 救民护民是军队的职责,军功只是他们行大义的奖赏。 只是现在的情况,明显已经跑偏了。 大家眼里只有军功,没人在乎什么大义不大义的。 同样是救灾,光有军功没有大义,和旧军队是没有任何区别的。 今天他们能为了军功救民,明天就能为了军功害民。 熟知详情的他,也一直在想办法改变这种情况。 数次找抚慰使们开会,让他们将这一点传达给将士们。 但他只是个将领,并不是玩意识形态的大学者,不懂如何做思想工作。 抚慰使们比他也好不了多少,虽然他们一直都是负责思想工作,但也只会照本宣科。 接到徐允恭的命令,他们的做法很简单,把之前上面发给他们的教材拿出来,读给将士们听。 要知道,这些教材主要是用来培养他们忠君爱国的,护民方面的内容并不多。 最多也就是大家都是百姓出身,要爱护百姓,不能劫掠百姓。 别的就没有了。 用这种教材做思想工作,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。 忠君爱国这一块,大家确实挺明白的,可护民这一块依然没什么人在乎。 徐允恭看在眼里急在心里,却一点办法都没有。 大明周报的到来,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。 而且,陈景恪让人不辞劳苦,将报纸送过来,目的不就是用来给将士们做思想工作吗。 于是下令,将报纸送到各抚慰使手里,让他们读给全军将士们听。 务必要让他们明白朝廷的良苦用心。 事实上,抚慰使们也在头疼。 护民是军队应该做的?还要让将士们都明白其中深意? 什么和什么啊都是。 军队不都是忠君爱国、开疆拓土吗? 护民爱民那是衙门的事情,和我们有啥关系? 不过官大一级压死人,徐允恭的命令他们自然不敢违逆,只能硬着头皮上。 结果可想而知。 现在上面给了教材,让他们都松了口气。 继而好奇心就起来了,他们很想知道,朝廷到底是什么意思。 打开报纸一看,所有人都震惊了。 原来朝廷是这个打算,原来……军队还能这样。 虽然他们水平不高,可毕竟是搞思想工作的,在很多事情上的敏感度是要超过常人的。 自然能明白朝廷这种改变的意义有多大。 但能明白,不代表就能理解。 军队自古以来就是用来打仗的,你们这么搞不是不务正业吗? 冒那么大险,花那么大的代价,值得吗? 只是值不值得并不是他们需要考虑的问题,作为军人他们要做的就是传达上面的意思,然后去执行。 所以,在拿到报纸之后,他们立即就展开了全新的思想工作。 至于效果吗…… 只能说,有,但不多。 大家听了,但基本没当一回事儿。 对此,徐允恭也有些无奈,只能写信将此事告诉陈景恪。 不过很快他就没工夫操心这个了。 运兵船顺流直下,很快就到达了应天府。 在这里他们感受到一股截然不同的氛围,紧张。 乡野道路上,到处都是灾民,拖家带口向着应天府而去。 面对这些灾民,徐允恭也不敢掉以轻心,他太清楚后果了。 连应天府都出现大批灾民,更遑论其他地方了。 他都没有下船,只是在船上会见了应天府的官吏,详细了解了东南受灾情况。 毕竟应天府处在长江南岸,能更快的了解东南灾情。 得到详细情报后,他按照灾情轻重,对部下将士进行了分配。 然后全军顺流而下,前往各自的目的地。 当神机营到达的时候,当地官吏其实也非常紧张。 一开始还以为朝廷是怕灾民造反,才派人过来的。 等明白神机营的目的,有多震惊可想而知。 但比起其他地方的人,在震惊之后就是狂喜。 灾祸到来,他们也想做点什么。 可面对这种天灾,他们人手实在有限,能做的不多。 军队到来就不一样了,首先能保证灾民不会作乱。 其次军队人多力量大,如果真的投入到救灾中去,能做的就太多了。 所以,当他们得知神机营的目的,纷纷给予了支持。 从不多的人手里面,抽取了一支精干力量,配合神机营的工作。 有了当地官吏的引导,神机营的将士们,很快就投入到救灾中去。 见到军队到来,灾民都惶恐不已,以为是朝廷来驱赶他们的。 不怪他们会这么想。 历朝历代莫不如此。 灾民在朝廷眼里就不算人,而是麻烦。 比起赈济,更需要的是提防造反。 不过很快灾民就发现,和他们想的不一样。 这支军队并没有驱赶他们,反而引导他们前往安全的地方,帮他们建立的安置点。 还教他们防疫知识,减少不必要的病痛。 这还不算完,等他们得知还有灾民被困,立即前去营救。 一开始大家自然不信,以为就是做做样子。 可当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安置点,述说着自己是如何被救,所有灾民都信了。 这支军队真的是来救他们的。 然后……将士们察觉到灾民对他们的态度变了。 从原本的畏惧,变成了爱戴拥护。 原本见到他们,老远就避开的百姓,现在见到他们纷纷围上来表达感激之情。 各种逃难时候携带出来的一点物资,比如鱼干、肉干、窝窝头之类的,拼命往他们手里塞。 不要都不行。 还有很多大爷大娘,拉着他们的手述说自己家的情况。 什么我也有个儿子和你一般大如何如何。 试图给他说亲的人,那就更多了。 很多大胆的小姑娘,主动向他们眉目传情。 将士们哪受到过这种待遇,既兴奋又茫然无措,不知道该怎么办。 这时,报纸上的内容,情不自禁的浮现在脑海里。 之前无法理解,当做笑话听的话,此刻却是那么的道理。 军队来自于民,是民的一部分,就要守护万民。 简直就是真理。 太上皇果然英明神武,早早的就发现了这一点,难怪他老人家能得天下。 百姓的爱戴,让他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荣誉感。 也让将士们的心态发生了变化。 从原本的为了军功救灾,变成了为守护百姓而战。 他们开始主动深入危险的地方,去搜救百姓。 于是,伤亡出现了…… —— 京城。 陈景恪也没有闲着,始终在关注着东南灾情。 徐允恭的信他收到了,对于将士们反应平平之事,他并不担心。 口头说教能起到的效果确实不大。 等到了灾情,亲身感受到了百姓们的爱戴,他们自然会明白一切。 这也是他为何坚持让神机营去灾区的最大原因。 目前他主要工作,就是着手安排粮食调运工作。 大明不缺粮食,缺的是高效的运输粮食的手段。 能通船的地方还好,不能通船的地方,速度慢不说,路上的消耗也是惊人的。 面对这种情况,陈景恪提出了一个方案。 “军粮,把储备肉罐头送往灾区。” 早就很久以前,军队就已经开始大面积使用罐头。 主要是南方的水果罐头和沿海地区的鱼肉罐头。 当然,这些罐头也不是主食,而是作为辅食来使用的。 比如水果罐头,每周才能吃一次,还要一个小队的人一起分。 鱼肉罐头要多一点,平均每天每个人都分到一块,主要是用来喝汤下饭。 即便如此,比起以前只有粗粮吃,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了。 只不过限于制作技术,目前罐头的可靠保质期为六个月。 并不是说超过六个月就会变质,而是变质的概率会变高。 实际应用中,六个月后约有三成左右会漏气变质。 所以,大明一般会储备三个月所需的罐头,以应对突发情况。 比如这次的东南台风,就会影响到罐头的生产。 现在陈景恪要动用的,就是这三个月的储备。 此举自然遭到了群臣反对,朝廷又不是没有粮食,就是运输慢一点而已。 就为了争取这几天时间,动用军粮实在没必要。 万一中间再发生别的事情怎么办? 陈景恪也知道不能太激进,于是提出抽调一部分罐头投入到灾区。 “肉比粮食扛饿,哪怕只是一点肉汤,就能节约许多粮食,能少饿死很多百姓。” 最终在朱雄英的支持下,这条建议通过了。 朱元璋下旨抽调五分之一库存的罐头调往灾区。 罐头的运输速度,可比单纯的粮食快多了,很快一艘艘运输船出发南下。 就在这时,东南抗灾的最新消息传回。 共有一百六十四名将士牺牲,其中一百一十三人连尸体都没找到。 最惨烈的一次,一个总旗的人(50人)去山村救援。 突遇山洪爆发,所有人无一幸免。 这个数字并不多,随便一场遭遇战,伤亡都要比这多好几倍。 然而,每一个看到这个数字的人,无不为之震惊。 因为这个数字代表着一个信息: 军队救灾之策成功了。 朱元璋大喜,立即下旨对所有将士进行表彰,牺牲的将士封赏加倍。 同时将此事通告全军,让全军学习他们的事迹。 陈景恪既悲痛,又激动,找到解缙让他立即准备加刊。 “将这一百六十四名将士的名字、籍贯、生平功绩等等,全部都写出来。” “要让全天下的人,都记住他们的功劳。” 解缙二话不说,召集报社的人连天加夜的工作,务求以最快的速度将加刊印刷出来。 这还不算完,陈景恪又找到老朱提出了两个建议: “在灾区立碑,将所有牺牲将士的名字可在上面,供天下人瞻仰。” “同时再制作一枚特殊的勋章,颁发给所有参与救灾的将士们。” 老朱好奇的道:“勋章?是什么东西?”
 新书推荐: 大明:拿命教太子,皇帝求我别死 中兴大汉,要从董卓做起 反清:从金田起义开始 屯兵百万,女帝带娃找上门 谍海青云 大明:嘉靖修仙啦 我的父亲太努力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