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间
笔趣阁 >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> 第317章 天竺攻略
兄弟俩分别讲述了自己的经历,从接到朱元璋的信开始做准备,一直到最后计划完成。 非常的详尽,连各种谋算都讲了出来。 老朱时不时的点评几句,哪里做的好,哪里还需要改进。 朱标、朱雄英和陈景恪,则只有听的份儿了。 尤其是朱雄英和陈景恪,还是第一次听到如此细致的军事剖析,都觉得受益匪浅。 朱橚则完全不感兴趣,在一旁陪马皇后坐着。 等两人说完,老朱大笑道:“哈哈……不错,你们两个没有让咱失望……说吧,想要什么赏赐。” 朱棡随意的说道:“没什么想要的……如果爹您非要赏赐的话,就多往河西迁徙一些百姓吧。” 老朱笑骂道:“混账东西,什么叫我非要赏赐……” “看在你立下这么大的功劳的份上,咱就不和你一般见识了。” “至于河西那边如何发展,找你大哥商量,以后大明就是他当家做主了。” 看小说上www,9biqu.com 朱棡露出发自内心的笑容,说道:“那感情好,大哥比爹您好说话多了。” 老朱抬起手佯装要打,吓唬了一下后转头问朱棣道: “老四,你想要啥?” 朱棣迟疑的道:“这个吗……” 老朱没好气的道:“和你爹还有什么不好说的,只要不是要当皇帝了,啥都可以商量。” 朱棣连忙说道:“爹您瞎说什么呢……” 朱棡打趣道:“爹您怎么能当着大哥和雄英的面说这话呢,以后私下说。” “哈哈……”众人大笑不已。 朱棣坐立不安的道:“三哥,口下留情。” 眼见朱棣真的有些着急了,马皇后笑道: “行了行了,你们就别欺负老四了,老四有什么想要的就说吧。” “你爹和伱大哥都在这呢,能满足你的肯定会满足的。” 朱棣这才说道:“远洋使节团不是带回了一张地图吗,我看中了一块地……” 众人恍然大悟。 老朱非但没生气,反而高兴的说道:“这是好事,看中哪里了?” 朱棡插话道:“我来猜猜老四看中哪里了。” 众人有些疑惑,这有什么好猜的?直接说答案不就行了。 朱棡好似没看到众人的疑惑,自顾自的说道: “老四是个有雄心之人,看中的地方定然地域广阔,且发展潜力巨大。” “为了大明本土的安全,周边是不允许有大的藩属国存在的。” “老四肯定也懂这个道理,那么他看中的地方离大明定然不近……” “符合这些要求的……如果我没猜错,应该是天竺。” “老四,我猜的可对?” 在分析原因的时候,他语速非常慢,说完还意味深长的看着朱棣。 在座的哪个不是一肚子心眼,顿时就明白了他的意思。 这是在提醒朱棣,不要把封国选在大明周边,否则大家面子上都不好看。 唯独有一个人毫无波澜,那就是朱棣。 听完最后的答案,他竖起大拇指敬佩的道: “还是三哥了解我,我看中的正是天竺。” 看着他一脸“纯真”的样子,众人都很无语。 马皇后不禁抚额,怎么生出这么个没心眼的儿子。 虽然……嗯……是吧。 但见他真的选择了天竺,众人也都松了口气。 省去了很多麻烦。 朱棣还以为众人是佩服他的眼光,得意洋洋的道: “此地离大明不远也不近,既不会威胁到大明的安全,又可以获得大明的支援。” “和三哥的碎叶川有异曲同工之处。” 众人连连点头,确实如此啊。 朱元璋一脸狐疑的问道:“老四啊,老实给咱说,这是谁给你出的主意啊?” 朱棣倒也没有隐瞒,说道:“就是您派到北平的那个道衍和尚啊。” 老朱有些意外的道:“竟然是他,没想到他还有这样的才华,倒是便宜你了。” 朱棣得意不已,这确实是自家亲爹送过来的人才啊。 老朱派道衍去北平,还真不是监视朱棣。 因为当过和尚的原因,他曾经对佛教相当笃信。 为了劝诫儿子们向善,给每个儿子的封地都派遣了一位高僧。 至于作用吗,不提也罢。 派到北平的就是道衍。 然后朱棣和他一拍即合,成为了亲密战友。 朱元璋下意识的将目光看向陈景恪,问道: “景恪,你以为如何?” 这种事情,竟然都要询问他的意见? 朱棡和朱棣都有些诧异,就连朱橚都有些惊讶。 他们知道陈景恪的能力和地位。 可毕竟很少在京城停留,对细节了解的并不清楚。 今日才知道,这位妹夫在皇家的地位,比他们想象的还要高的多。 陈景恪其实也挺意外的,没想到朱棣会将目光放在这里。 在澳洲和美洲被发现之前……更准确的说,是美洲被发现之前。 碎叶川和天竺,应该是最适合有雄心之人施展拳脚的地方。 朱棡选择了碎叶川,并不意外。 朱棣这种满脑子都是打仗,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的人,竟然知道选择天竺,确实出人意料。 不得不说,他捡到了一个宝。 道衍这种妖孽,直接被送到手上。 上辈子两人联手掀翻了朱允炆,开创了永乐盛世。 这一世自然是没这个机会了,不过道衍就是道衍,在这种情况下竟然还在帮朱棣谋划。 而且一眼就看中了那块风水宝地。 之前陈景恪就一直在思考,要如何经略天竺。 次大陆乃膏腴之地,沃野千里,水热条件最适合农耕。 不拿下这里,简直就对不起最强种菜民族的头衔。 只是,虽然天竺人的战斗力非常感人,可毕竟人家也是几千万人口的次大陆。 大明属于劳师远征,还是要小心一些的。 最终,根据前世英国殖民印度的经历,他初步制定了一个计划。 只是这个计划需要一个合适的人去执行。 之前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,现在朱棣主动请缨,问题就解决了。 当然,不是让朱棣去经略哪里。 他不会玩阴的,干不来这种细致活儿。 可是姚广孝这个大和尚合适啊。 这位妖僧有一千个心眼,玩弄阿三哥还不是和玩弄小孩一般。 想到这里,他颔首道:“燕王眼光独到,此地确实是作为封国的不二之选。” “而且从天竺往西北可通西域,能和晋王的封国互帮互助,联手经营西域。” 到时候兄弟俩联手伺候极西诸国,那可真是诸国的福分啊。 朱元璋回想两地的地势,也不禁连连点头。 确实如此啊。 本来还有些担心老三势单力孤,被极西诸国联合起来欺负。 老四也过去,兄弟齐心其利断金,极西诸国也只有挨揍的份儿。 朱标自然不会拒绝这个提议,老三老四一个比一个有野心。 将他们的封国放在大明附近,对谁都没有好处。 现在这种情况,是大家都乐于见到的。 但随即朱元璋眉头一皱,说道:“你三哥要经略河西,你再走了,咱靠谁来打北元?” 朱棡替自家兄弟说道:“我大明兵精将广,区区北元又岂是对手,就算没有老四也一样能扫平漠北。” 朱棣连忙说道:“我还是想打北元……我是这么想的……” 他就将当初和姚广孝商量的策略讲了一遍。 现在大明需要休养生息,暂时没能力对外扩张。 他们可以先发展水师,组建自己的班底。 等大明实力更强,有能力对外扩张了,再去经略天竺。 “到时候高炽也学有所成,让他带着道衍去天竺,我依然留在大明扫平漠北。” 朱元璋点点头,说道:“如此也好……景恪,如何经略天竺,你可想好?” 陈景恪点点头,说道:“先占领锡兰岛,将这里打造成前进基地。” “然后出兵攻打天竺大陆上的国家,不要一口气消灭他们,而是将他们的王室和贵族变成傀儡。” “如此就可以削弱他们的贵族的抵抗力度。” “下一步就是做奴隶贸易,用他们的壮丁帮我们完成工业奠基。” “如此既可以削减他们的人口,又可以增强我们的实力。” “同时还要在当地宣扬华夏思想,等时机成熟,再彻底兼并那里。” 还有一点,和天竺的人口结构有关。 高种姓是外来的雅利安人,其实就是古波斯人,低种姓都是本地人。 作为高种姓的雅利安人,从来没有把本地人当人看过。 大明可以借助高种姓的手,来减少低种姓人口。 可以节省大量的统治成本,还能减少自己双手的血腥。 虽然有点掩耳盗铃的感觉,但人吗,总是喜欢自我安慰。 将大致的计划讲了一遍,大家都觉得很不错。 只有朱棣觉得麻烦,在他看来直接出兵灭国不就行了吗。 这么麻烦做啥? 只是他的意见被大家无视了——虽然这是他的封国。 不过他依然很高兴就是了,毕竟要求得到了满足。 事情商量好之后,朱标开口表态道: “建立国家需要大量的人才,我以为可以让三弟四弟开府建牙,自命僚属。” “如此他们就可以更好的培养人才打造班底,为将来建国打基础。” 朱元璋欣慰的道:“你能如此想就好……听到了吗?莫要让你们大哥失望。” 朱棡和朱棣自然非常感激。 之后众人又讨论起了经略天竺和碎叶川的细节,除了军事,大家还讨论了文化思想方面。 天竺没啥好说的,现在也就剩下一个种姓制度了。 武力打破,强行推广华夏文明就可以。 麻烦的是西域。 现在西域是伊教的天下,大大增加了朱棡统治这里的难度。 要么他抛弃原来的信仰,选择建立一个伊教国家。 但他自然不愿意干这种背祖弃宗之事。 “所以,晋王有两个选择……其一,建立一个多信仰的国家。” “尊重所有人的信仰,然后引入佛道与其竞争,争夺人心。” 朱标冷笑道:“我选第二个……伊教每征服一地,就毁灭其文字和传承,强迫其改信伊教。” “当初西域是佛教的天下,他们用屠刀,在两百年完成了换天。” “我就以彼之道还施彼身,让他们也尝一尝自己的手段。” 陈景恪倒也没有反对,用什么办法不重要,重要的是完成统治。 第一种办法相对容易一点,但会留下祸根。 第二种办法开头会很难,但一旦完成就一劳永逸。 这时,马皇后似乎想到了什么,突然开口问道: “景恪,你对儒家思想多有不满,到底想要一个什么样的思想,来统治大明呢?” 朱棡、朱棣和朱橚三人面露不解,怎么突然问起这个问题了? 朱元璋、朱标和朱雄英,则露出期待的表情。 陈景恪没想到马皇后会突然问这个问题。 不过,不论自己想要如何改造儒家,都需要经过他们同意才行。 而且经过这么久的思考,他也确实有了一些想法,正好沟通一下。 想到这里,他开口说道: “司法独立失败,告诉我们一个道理,思想决定了形式。” “司法系统如此,国家也是如此。” “我们想要建立一个伟大的时代,就必须要有一个伟大的思想做指导。” “否则,最后都会沦为君主个人的文治武功,最后人亡政息。” “汉唐的经历,就是最好的证明。” 汉唐因为君主个人对文治武功的追求,选择了对外扩张,打下了辽阔的疆土。 然而因为缺乏相应的思想做指导,最后又回归了保守。 “现在的儒家思想,太过于保守,已经无法满足大明的需要了。” “所以,我们需要寻找一种全新的,能满足我们需求的思想。” 闻言,朱棡似有所悟。 朱棣和朱橚则一脸懵逼。 什么司法独立?什么新思想?你在说什么啊? 马皇后继续问道:“新思想是什么样子的?你可有头绪?” 陈景恪微微颔首,说道:“已经有了一些想法。” 朱元璋精神一振,追问道:“什么想法,快和咱说说。” 朱标和朱雄英,也竖起了耳朵。 陈景恪斟酌了一下,说道:“新思想不能凭空出现,否则会和华夏文化相冲突。” “解决这种冲突,就需要耗费我们大量精力,可谓得不偿失。” “所以,最好在华夏原有思想上推陈出新。” “儒家思想是最合适的,它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,非常符合华夏人的传统习俗。” “这个优点,我们不能抛弃。” 朱元璋有些急切的道:“你说的这些咱都知道,直接说怎么改吧。” 陈景恪有些无奈,不再做过多讲解,直入主题的道: “给儒家制定一个更宏伟的终极目标。” “然后围绕这个目标,重新解释儒家思想。” (本章完)
 新书推荐: 大明:拿命教太子,皇帝求我别死 中兴大汉,要从董卓做起 反清:从金田起义开始 屯兵百万,女帝带娃找上门 谍海青云 大明:嘉靖修仙啦 我的父亲太努力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