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间
笔趣阁 > 盛唐挽歌 > 第565章 建国大业之捉襟见肘
李璘只需要在陈留等着登基就行,但方重勇要考虑的事情就很多了。 最重要的便是营建汴梁城。 这不仅关系到新的“国都”落成,还与运河的经营息息相关。 乃是方重勇立足于河南的头等大事! 开封县城是四五条河流(不包括黄河)的交汇之处,其中大部分都可以进行漕运。除了通往洛阳的这一段暂时无法发挥作用外,其他的几条河,包括通济渠在内,冬季未结冰之前,漕运都十分繁忙。 所以目前规模有限的开封城,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漕运增长的需求了,必须大刀阔斧的改建。将城外星罗棋布的渡口与库房统合起来。 权衡再三,方重勇感觉与其花力气改建,还不如重新落成一座新城。在原开封县城的东北面,让几条河都流入城中,并在城中也设立渡口。 也就是说,让开封县城城外汴梁城的卫星城存在,二者在防御上也可以互为犄角。 如此一来,新建的汴梁城,占地面积就不可能小。 然后,当贾耽把草绘的城池占地地形图(不是设计图)送到方重勇案头,并由刘晏计算出建造城池大致所需的时间、物料、人力后,一向处变不惊的方节帅,激动得差点昏厥过去。 这座大城,就凭现在他所掌控的河南道各州人力物力,没有十年时间,是绝对修不起来的! 看小说上www,9biqu.com 光所需的土方,就是个天文数字,这年头可没有电力驱动的起重机啊!一切挖掘填埋都需要肩挑手提。 这还不提对应的木料、砖石、生铁等物料,以及铺设周边道路所需的沙子,加起来都不是个小数目。 这些东西想想就叫人头皮发麻。 “不照一般的规制修了,坊墙什么的,统统都不要!” 方重勇从桌案上取出炭笔,在草图上接着画草图。 他一边画一边说道:“不分什么坊市了,最里面一层是皇宫,第二层是皇城,第三层是外城郭,就这样得了,一共分三层。 然后把渡口建在城内,水流入城处建水门,算算到底要多少人力和物料!” 他把草图塞到刘晏怀里,后者只能无奈苦笑。 长安城是大唐在隋朝大兴城基础上改建扩建的,这一百多年几乎是年年在小修,几十年一大修,从未真正停工过。 这座汴梁城,修起来只怕也不会轻松到哪里去! “节帅,其实吧,我们可以先修个光秃秃的皇宫,以宫墙作为城墙。 早前就有先例,如南朝的建康,一开始便只有台城、石头城等零散城池。 后来定居的人多了,才有了名闻天下的建康城。 所以下官建议先修一座皇宫,应该不到一年便可以完工。以此为根基慢慢扩建即可,修到哪一步就算哪一步。 十年也是等得起的。” 贾耽小心翼翼的对方重勇叉手行礼建议道。 沉思片刻,方重勇微微点头,表示认可。 这确实是个应急的好办法。虽然不太体面,但却可以一步一步实现最终目标。 至于后面的皇城和外城郭,可以慢慢修嘛,又有什么关系呢! 方重勇忽然想起一件事,他看着贾耽好奇问道:“何老虎说你最近到处在借钱,你要那么多钱作甚?” 贾耽不答,低下头似乎有些不好意思。 看他一副扭捏的样子,方重勇意有所指道: “你的难言之隐,定然是长安苏家那边的变故。苏娘子年岁渐长,苏家应该是希望你早日完婚,要不然苏娘子便要嫁给某位官员了,对吧? 你游历四方家道中落,哪里有钱给得起彩礼,想来也不过就这些事情了。” 听到这话,贾耽难以置信的抬起头,双目定定的看着方重勇,一脸骇然。 他找人借钱自然是为了彩礼,这件事很多人都知道。但是苏氏那边的变故,他却从来没有跟其他人提起过,方重勇居然可以猜个八九不离十! 确实不简单。 “你去把李晟叫来,然后去库房看看粮草还有多少。” 方重勇对身边的严庄吩咐了一句。 很快,正指挥手下在渡口清点粮秣,准备将其作为军粮运走的李晟,孤身来到汴州府衙书房内。 “你带上我的亲笔信,还有上次从海商那边收缴来的,那一罐子黄金做的开元通宝,走一趟长安,将苏家娘子带到汴州来跟贾耽完婚。 选几个机敏点的兄弟,见机行事。说话客气一点,能不动粗尽量不要动粗。 苏家要是不同意,你们就晚上去苏家抢人,现在便动身。” 方重勇压低声音吩咐道。 “得令,末将一定办好。” 李晟抱拳行礼说道。 说完他似乎欲言又止的样子,方重勇疑惑问道:“你还有事情没说么?” “姐夫,你啥时候接阿姊回汴州啊。” 李晟小声询问道。 “王彦舒已经去亳州了,你姐知道岳父自尽的事情后,就大病了一场,现在身子还没好利索,又怀着孩子。 还是在亳州养胎比较好。” 方重勇叹了口气,家家有本难念的经,现在妻妾都不能过汴州来,他也没有办法,只能等生完孩子以后再说。 王蕴秀听说王忠嗣自尽后,大病了一场,险些丢命。 再加上亳州那边好几个孕妇行动不便,确实不适合来汴州这边。 李晟只好领命而去。 “节帅,入冬后,土壤结冻,不方便筑城,只能等春耕后才能动土。 不过从现在开始,倒是可以储备一些木料之类的东西。 一直到运河结冰之前,倒是不愁运输。” 刘晏从怀里掏出一张纸,上面写着建设皇宫大体需要的材料,好多都是那种需要从南方运来的粗大木料,只能走漕运。 现在距离结冰期还有不到一个月了,运是可以运,但能运多少就难说得很了。 粗大树木作为房柱,所需数目可以计算出来。青砖是用来铺设城墙与宫墙的,可以通过计算城墙的长度来估算出砖块数量。土方则需要根据城池的面积估算,以前工部有一套完整的计算方法。 皇宫的建筑格局都有规制,较为固定,不比城池可以随心所欲设计。物料的估算还是比较准确的。 刘晏将估算的结果递给方重勇看,让后者看得一阵阵头皮发麻。这还只是皇宫而已,如果把宫城也算上,那就更不得了了。 这也难怪,皇族为了修宫殿大兴土木,往往就是在劳民伤财。方重勇总算理解为什么隋末的时候,那么多人站出来反对杨广了。 汴梁城只有最外面一层的城郭,可以慢慢的修建。到时候也会有很多百姓和商贾自愿参加,有钱出钱,有人出人。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,说是这么说。 可要从头建设一座都城,又谈何容易。方重勇不想大兴土木,但汴梁城却是不得不修,只能咬着牙把事情办了。 这是改变如今政治经济格局的最大依仗,这也是不钻长安死胡同的唯一活路。 得运河者得天下,汴梁位于运河的核心之处,有着无与伦比的地理优势。天予不取,必遭其咎。汴梁城无论是不是将来作为都城,都是一定要修起来的。 “建,砸锅卖铁也要建。明年秋收前,一定要完工!” 方重勇咬咬牙说道,他也是决定豁出去了。 “那就要给渡口设立关卡,每一艘靠岸的船,都要收税。 不然的话,可没钱修皇宫呢。” 刘晏摊开双手,表示自己无可奈何。 人力可以靠征发民夫,物料还是要花钱去买的。汴州这边正处于急速扩张期,什么都要花钱。特别是军费,不可能少。又不是说他们只修汴梁城就什么都不管了,所以目前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。 缺钱是可以预见的。 “给商人们发盐引,让他们招募附近的脚夫来帮忙修。不要给渡口加税,商贾们不支持修汴梁城,就不给他们发盐引。要用引导的方式,让外来人参与建设,不要盯着那点税,把人赶跑了。” 方重勇轻轻摆手,否决了刘晏提出加“漕运税”的建议。 有句话说得好,免费的东西,才是最贵的。若是给运河渡口加税,会把那些专门跑漕运的商贾们给吓跑的。 如此一来,整个运河就会空转。只看到船在运河上走,但来往客商,都不愿意在汴州本地靠岸,更别提带动消费与贸易了。 无商不兴,缺了做买卖的人,汴州又怎么可能发展得起来呢?收船只的“停靠费”,弊多利少。 显而易见,只有不收“停靠费”,才能吸引更多外地船只停靠,拉动本地经济,最后收到更多其他税。 “节帅所言甚是。” 刘晏微微点头没有废话,方重勇的方案他还需要回去消耗研究一下。在搞钱这方面,刘晏可一点都不敢小看方重勇,把对方当外行。 他又从怀里掏出一张纸,递给方重勇。上面写着第一批盐引的发行数目和发行规则。 显然,这些套路都是刘晏早就准备好了的。 “说吧,现在建城到底缺什么?” 方重勇瞥了刘晏一眼,他发现这家伙好像做什么事情都是慢条斯理的,却又一切尽在掌握一般。 你问一句他说一句应对得当,就是不愿意一口气说完。 “回节帅,如果真要问缺什么的话,那下官可以这么说,修汴梁城所需的东西,无论是人力物力还是财力,什么都缺,要什么没什么。 这是一座都城,不是一座防守用的城寨,光修建官衙的钱就要许多。” 刘晏正色说道。 方重勇知道他还有下文,于是点点头,示意对方接着往下说。 “但物力财力这个好解决,我们靠着发盐引就能解决很大一部分,唯一不好解决的乃是人力。” 这下方重勇听明白了。 修汴梁城缺什么?缺物料么? 其实是不缺的,有运河的便利,什么物料都可以运过来。 真正缺的反而是人,或者叫劳动力也可以。 现在直接间接掌控的州有十多个,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来汴州修城的。 因为汴州本身就是一个商业繁荣的州,包括临近周边的州县,都是如此。除了农耕人口外,其他的人基本上都是围绕着运河讨生活。 他们已经深度参与到商业活动之中,并为方重勇他们提供价值不菲的赋税。一旦把这些人集中起来,势必影响其他行业,甚至是影响农耕。 要修汴梁城,便不得不将这些人投入到广大的民夫队伍之中。越是赶进度,越是对其他行业影响甚大。 “你是说,修汴梁城,需要其他地方来的流民。将他们安置好,用于修筑城池,便解决了劳力问题。是这样么?” 方重勇若有所思的说道。 刘晏点点头道:“非流民不可。所以下官认为,这件事如果要办好,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,现在还不是时候。一旦汴州周边打起仗来,自然就不缺流民了。到时候便可以大兴土木。” “言之有理。” 方重勇长出一口气,他也不得不承认,刘晏说得很有道理,有道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。 很多时候,想到这些繁琐的问题,他就很心急,希望一鼓作气把它给解决了。 然而越是着急,越是办得慢。 方重勇的计划,在制定的时候,是非常保守的。 第一步,李璘登基称帝,他这个节帅升级为天下兵马大元帅,外加殿前司的都检点,升级银枪效节军为禁军,并扩张兵马。最后形成一万职业化脱产精兵,五万可以参与野战的团结兵。 这个目标大概需要一年到两年时间去完成。 第二步,修建并完善汴梁城为都城,依托运河大力发展商业,静观时局变化。战略上以壮大自身实力为主,并适度向南面扩张。 这个过程大概需要三到五年。 第三步便可以考虑打过河北,先收拾河北,再收拾河东,最后收拾关中,席卷天下。 这个过程在十年内完成。 该说不说,这个战略还是很保守的。 可是轮到执行的时候,方重勇却恨不得时间可以快进,一下子就到一统天下的前夕。就像是在电脑上玩战略游戏,“叮”的一声就搞定一项事务。 只有等脑子冷静下来以后,他才会沮丧的发现,这一切绝不会如规划中的那般顺利。 比如说,在不影响治下农业与商业的情况下,修个汴梁城所需的民夫,方重勇现在都凑不齐。他需要“对外扩张”,获得更多的劳动力,才能建起撑得住未来百年漕运经济的都城。 这其实是因为原本的规划,还是太看重于“和平发展”了。而在这个大争之世,汴州作为四战之地,是不可能如此安稳的。大战一定不会少。 战争红利,才是影响计划的重大变数。 “诶?你怎么还在这?” 方重勇忽然发现贾耽一脸尴尬的站在一旁,疑惑问道。 “节帅,下官……还没,没打欠条。” 贾耽不好意思说道。 “放心吧,那些钱苏家不敢收的,欠条就不必打了。” 方重勇摆了摆手说道,并未解释为什么苏家的人,不敢收那一罐子黄金做的开元通宝。 倒是刘晏比较好心,他笑眯眯的对贾耽解释道:“能拿出一罐金子做的开元通宝,就已经说明了你的本事,不用担心苏家不嫁女,放心便是了。” 贾耽似懂非懂的点点头,好像明白了什么。
 新书推荐: 大明:拿命教太子,皇帝求我别死 中兴大汉,要从董卓做起 反清:从金田起义开始 屯兵百万,女帝带娃找上门 谍海青云 大明:嘉靖修仙啦 我的父亲太努力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