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间
笔趣阁 > 大明嫡子 > 第七百一十七章 秦淮河畔的尸体
从小安德门返回应天外城,在往东北方向的秦淮河过去的路上。 孙成始终想不明白一件事。 即,这一伙倭人到底是在什么人的帮助下,潜入应天的,又会如何躲避锦衣卫的追查。 甚至于孙成进行过换位思考。 如果他是那队倭人领头的,如果是想要在禅让大典上进行破坏,意图刺杀整个明廷的高层,那么就绝不会在正月里先杀三人,然后又在应天知府衙门对面的宅子里,杀光里面的三十七人。 这是有违逻辑的。 如果倭人们所图乃是禅让大典,就不可能在此之前打草惊蛇。 但这些倭人还是这样做了。 在应天百万臣民眼皮子底下,犯下惊天动地的命案。 一下子,就将他们自己暴露在了锦衣卫眼皮子底下。 这帮倭人恐怕并不愿意在此之前暴露他们的存在。 首发尽在www.9biqu。com 孙成敏锐的感觉到,这件事情肯定是那些帮助倭人潜入京师的幕后之人要求的。 但是这些人又为何要这样做。 不顾倭人暴露在锦衣卫面前,也要让他们杀人? 黑夜里的应天城,显得有些清冷。 而为了保证活动,锦衣卫们并没有穿太厚的衣服,不过因为长时间的奔跑,每个人都是面红耳赤。 夜色很好的掩藏了孙成他们的活动路线。 而应天外城也并没有和内城一样,有着密集的人口居住。 外城区域,更多的是村舍和田地。 这在应天城扩建的时候有过考虑的。 当应天城受到外敌围困的时候,应天城还能保证有一定的粮食供应。 不过眼下这种安排,似乎已经有些过时了。 肉眼可见的,大明朝的京师之地,不太有可能会遭受到外敌入侵,更不要说是被敌人围困了。 也正是因此。 直隶总督衙门和应天府这段时间,正在商讨着,是不是要以应天城的外城为试点,尝试新的城镇和农村结合经济尝试。 其实这件事情已经有些基础了。 这几年应天府的官办和民办工厂,有不少都是建在应天城外城区域的。 说回孙成他们这一队人。 等到子时末。 孙成他们终于是赶到了外城秦淮河南岸。 外城南岸西边,是正阳门外大街。 正阳门外大街的东边,是京军大校场,平日里兵马操演亦或是点兵出征,多是在此处进行的。 但寻常时候,大校场这边就是一块巨大的空地,也没有多少兵马驻守,只有几队官兵负责日常的维护。 过了大校场,就是中和桥街。 穿过街道,则是一片临近秦淮河的荒地。 荒地对面,西边是正阳门外的山川坛,东边便是天坛。 两处地点的中间,是金陵美景之一的神乐仙都。 而神乐仙都又是因为此处的神乐观闻名。 神乐观掌祭祀田地、神祗及宗高、社稷时乐舞,观内有提点、知观等官员。乃是洪武十一年设置,归属太常寺管辖。 神乐观西边,靠近山川坛的位置,则是蓄牲所,乃是专门饲养供皇家祭祀时所有的牲畜。 千户官趴在河岸上,看着对面只有零星灯火的秦淮河北岸。 “镇抚,如果那帮倭人当着要在禅让大典上动手,那么对岸就是他们最后的落脚点了。” 应天城作为京师,平日里就连植被都是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,城中百姓过去都是出城砍伐柴火。 而这几年随着煤炭的开发应用,应天城内的植被便愈发的葱郁起来。 秦淮河两岸,植被茂密,树木亭亭玉立。 孙成眯着双眼:“你说,那帮倭人是走西边中和桥过河,还是走东边的上方桥过河?亦或是,从这河道上游水渡河?” 这一点很关键。 倭人从哪里跨过秦淮河,那么就很有可能是在哪个方向埋伏起来,等待着白天禅让大典开始后,再施行他们的最后一击。 千户官低声道:“白日里,陛下举行禅让大典,出城之后,先是要去山川坛,带领文武百官祭祀山川社稷。随后沿天坛大街进入天坛,在天坛当着王公大臣和百姓,将皇帝之位禅让给太子。太子需要三辞,而后接过皇帝印玺。届时,新君将会再带领文武百官,告慰宗庙,祭祀天地社稷,最后礼毕回城入宫。” “所以重点是在天坛。” 孙成猫着身子,他的双手贴在河岸上冰凉的土地,好将自己体内的温热散出去。 千户官点点头:“到时候多半的时间,都是在天坛。不过……” 千户官有些犹豫。 自从确定禅让大典之后。 礼部和有司衙门就开始着手准备禅让大典的所有行程。 而大都督府则是会同上直亲军卫,在年前就将天坛和山川坛给包围了起来,禁止一切闲杂人等靠近。 如果倭人想要制作混乱,趁机刺杀大明高层,只有进入天坛亦或是山川坛才有可能得逞。 千户官想了又想,最后才犹豫着开口道:“或许倭人会在天坛大街上动手。” 这个时候同样有着很大的可能。 虽然说到时候皇帝和文武百官身边,会有数量众多的禁军护卫。 但是天坛大街上,却是允许百姓们围观的。 街道两侧,也只是兵马司和京军官兵护卫,防止有百姓堵塞天坛大街。 而在天坛大街上动手的话,也最容易分辨出皇帝和太子的位置所在。 虽然说可能造成的伤亡会小很多,但能在皇帝和太子身边的王公大臣,那可都是品级高的人。 杀死十个知县,都不如直接杀掉一个尚书来的划算。 孙成眯着眼,小声说道:“如果禅让大典的时候真的有事要发生,不论倭人要在什么地方动手,肯定会在这周围留下暗哨,暗中盯着朝廷动向。” 千户官立马接话:“所以,我们现在不能走两边的桥过河。” “如果真的有倭人在这里,中和桥和上方桥都不能走。” 千户官双眼下沉,眼睑微缩,抬起头冲着秦淮河北岸两侧快速的扫视了一遍。 “那我们现在只能从这里涉水渡河。” 孙成点点头:“脱了外袍,裹在皮布里面,过河之后再换上,要快。” 离着天亮已经没有几个时辰了。 等天亮之后,宫里头的典礼也就要开始了,再晚一点皇室和朝廷里的王公大臣们也就要出城了。 孙成一声令下,在他身边的锦衣卫们便开始纷纷脱下身上的衣袍,将其装进各自携带的防水牛皮包裹里。 夜色漆黑。 秦淮河上荡漾着淡淡的星光,西边远处是不分昼夜都忙碌不已的东水关码头水域。 这个时候,已经有不少船只,开始从长江里头驶入东水关水域附近,等待着将船上的货物卸载下来,好在白天水道拥堵之前退回到长江水面上去。 孙成等人推着包裹,在冰冷的河水中默默的游行着。 北岸水边的水草,很好的掩饰了他们的踪迹。 一群被惊醒的水鸭,嘎嘎叫着从水面上滑过,将他们在水面上制造出来的涟漪打破。 最后一点痕迹,也从秦淮河水面上消失。 岸边的水草地里,孙成等人动作麻利的将干燥的衣服换上,随后便开始向着岸上靠近。 或许是因为禅让大典即将临近,神乐观和蓄牲所已经点亮了一盏盏的灯火,照亮了岸边很大一片区域。 水滴从额头滴下。 孙成将散落的头发捋到一边,目光森森的盯着岸边树林外的街道建造。 “镇抚!” “这边有情况!” 一道低沉的声音,从东边传入孙成的耳中。 孙成眼角一跳,赶紧看了过去。 是负责在东边侦查的锦衣卫缇骑。 孙成立马带着千户官向着岸下退后了几步,然后才猫着身子往东边摸过去。 等穿过一片灌木,看清现场的情况后,孙成和千户官的眼睛不由一阵猛烈的收缩。 只见在灌木丛中间的草地上,赫然躺着一具被河水沾湿了的尸骸。 两名锦衣卫正在尸体上面翻找着。 “是倭人。” 一名锦衣卫抬起头,将尸体身上的黑衣扒开,露出里面的衣服。 赫然就是倭人的妆束。 而在此人的腰上,还别着一长一短两把刀。 这亦是倭人武士常有的装备。 倭人的尸体! 还是在这靠近山川坛、天坛的秦淮河北岸! 孙成的双眼默默的眯成一条缝。 千户官则是满脸诧异:“这里怎么会有倭人的尸体?” 他上前走到尸体身边,用自己手中的绣春刀将外面扒开的衣服瘫在地上。 千户官冲着尸体上面仔细的看了看。 “正面没有伤口,翻过来看看。” 蹲在一旁的锦衣卫立马将尸体翻过来。 并且还将这尸体身上的黑衣给全数扒下来。 “还是没有伤口!” 千户官双眼一缩,眼神都冷了几分。 而蹲在尸体边上的锦衣卫,则是再次将尸体翻过身,正面朝上。 锦衣卫开始敲开尸体的嘴巴,用一根棍子在嘴巴里掏了掏。 “没有异物,不像是淹死的。” 并非他杀,也没有被淹死的迹象! 千户官眼神恍惚,回头看向沉默不语,眉头紧皱的孙成。 孙成眯着眼沉吟了许久,才低声开口道:“看看四肢,还有脖颈处,若是都没有伤患,就将衣服全都扒开。” 两名锦衣卫缇骑立马遵令。 开始查看尸体的四肢和脖子位置。 四肢并无异常。 脖子上也没有勒痕。 两名锦衣卫换了一口气,才开始将尸体上的衣服一件件的扒下来。 尸体虽然全身被河水浸泡过,但并没有发白发肿。 这就说明尸体并不是从水里拖到岸上来的。 两名锦衣卫在尸体上一一排查。 忽然,一名锦衣卫嘴里咦了一声,眉头皱紧,手指在尸体心口位置按了按。 随后在几双眼睛下。 只见尸体心口处,渗出一滴血水。 “是针眼?” 按住心口位置的锦衣卫嘴里嘀咕了一声,然后手上更加用力的向下按压。 一滴滴的血水,开始从心口位置渗出。 随着锦衣卫将两只手都按在心口位置。 那一滴滴的血水,便开始便成一条细小的血流。 “镇抚?” 千户官的语气有些变化。 孙成轻步上前,眉头紧锁,脸色如霜。 千户官让了让位置:“属下现在是真的看不明白了,为何这里会有一具倭人尸骸?” 孙成则是低声说道:“他杀?” 千户官看了一眼心口渗血的位置,摇摇头:“不确定,很难说。但这个位置,不可能是自己动手的。” 孙成嗯了一声,便陷入思考之中。 千户官并没有确定,这个倭人是不是被他杀的,但又说心口这个针眼不可能是自己动手做的。 那就是说,也有可能是这个倭人生前,主动让人下手的。 或者是,被要求这样做的。 事情一瞬间又变得错从复杂起来。 “但是现在我们可以确定一件事情!” 孙成半响之后,才目光幽幽的开口说了一句。 千户官点点头:“倭人确实在这附近。” 可是倭人到底藏在哪里? 千户官抬头,看向岸上的照过来的灯火。 岸边林下,阴影婆娑。 孙成站起身,看了一眼地上的尸体,有些晦气的皱眉道:“掩起来!你带着人去山川坛和天坛走一趟,让那边的禁军一同查一查,看看山川坛和天坛里,有没有被藏下什么东西。” 他不敢说山川坛和天坛,现在是不是已经有可能,被倭人藏下了大量的火药,等着禅让大典开始之后引燃,将整个大明朝给炸到天上去。 但千户官却是明白意思。 点头领命。 千户官又看向孙成:“那镇抚您……” “剩下的人跟我一起,也藏起来。” 孙成眯着双眼,让人不知道他心里在想些什么。 千户官想了想,却也想不出现在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。 除非是让朝廷暂定几个时辰之后的禅让大典。 但这样的要求,肯定是不可能得到同意的。 且不说这是皇帝亲自定下的日子,得到了钦天监的理论支持。 就说一旦禅让大典暂停或者延后,都有可能会在朝堂和民间滋生出无数的流言蜚语。 甚至会有人觉得,这是因为朝廷察觉到上苍很有可能不同意这一次的禅让,所以朝廷才不得不暂停禅让大典。 到时候,太子可就要陷入到两难之地了。 所以不论如何。 哪怕几个时辰之后,天要塌下来,这禅让大典都必须要如期举行。 千户官深吸了一口气,一时间只觉得肩头犹如万钧沉重。 带着人快速的消失在河岸边。 而孙成亦是带着剩下的人,开始在岸边摸索着,渐渐消失的无影无踪。(本章完)
 新书推荐: 大明:拿命教太子,皇帝求我别死 中兴大汉,要从董卓做起 反清:从金田起义开始 屯兵百万,女帝带娃找上门 谍海青云 大明:嘉靖修仙啦 我的父亲太努力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