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间
笔趣阁 > 大明嫡子 > 第六百二十四章 王师凯旋日
战争,持续进行了半年的时间。 终于在一场盛大的夏日暴雨后,落下了帷幕。 除了还需要驻扎在忽兰忽失温及和林一带的西路军全部,以及由部分东路军、中路军组成的联合军队,大半的明军开始向着长城移动。 西路军要执行西进的军事计划。 而东路军和中路军留在草原上的兵马,则需要在大明燕王殿下、代王殿下的带领下,继续推行着草原汉化的最终目标。 朱尚炳终究是没能得到班师回朝的机会。 军中的火炮炮弹总算是被火器营的那帮牲口给用完了,但他尊敬的四叔,却开始由炮步协同操练,转成了火铳操练。 火炮的炮弹是用完了。 但军中的火药存量,却是一个超乎所有人想象的数字。 “归家无期啊……” “望江南,望江南,不知何时归……” 首发尽在www.9biqu。com 大漠草原之上,随着暴雨的降临,牧草生长的愈发旺盛,有些地方的牧草几乎是到了人腰处。 朱尚炳站在草地上,望着已经开始缓缓向南移动离去的大军,眼睛里流露着几分悲凉,嘴里低声念叨着自己胡编乱造的词句。 常继祖的眉头皱的很紧。 在他的预估之中,他们应该是要跟随大军回师关内,然后再回应天接受整座城的百姓欢呼迎接。 但是现在很显然,他的估算出错了。 “这一次很不一样。” 在两人身边的另一名功勋子弟,单膝跪地,观察着周围的草原地形,默默的说了一句。 朱尚炳和常继祖两人瞬间看了过来。 魏国公府长子徐钦,看着注视着自己的两人,脸上微微一笑:“要是我没猜错的话,这一次不会有太多军中功勋和老将回京。” “这是为何?”朱尚炳遇到这种需要思考的问题,总是会想着立马知道答案,从而省却自己费脑子。 常继祖则是微皱眉头,等待着徐钦的解答。 对方是魏国公徐允恭的长子,已故中山武宁王的嫡长孙。如果一切都不出错的话,他就是将来的魏国公接班人。 和自己一样的身份和地位。 身为功勋将门子弟,也在这一次的北征名单里,更被燕王殿下给留在了草原上,继续执行着燕王殿下制定的操练计划。 徐钦缓声说道:“草原尽归于我大明,这是中原自古数千年来,都不曾做到的事情。哪怕我们都不清楚,将来的草原又到底会是怎样的。 但现在,这份功绩,却是实实在在摆在所有人面前。 封王? 不论是燕王还是代王或者晋王,都已经是大明最高等的亲王爵了。 而这份覆灭草原的荣耀……” 说到这里,徐钦停了下来,目光遥遥的看向了南方。 常继祖目光一缩,他听明白了徐钦的意思。 朱尚炳很显然还没有反应过来,他甚至是十分诚恳的询问道:“那铁铉呢?他要不要先回一趟应天?” 徐钦立马转过头看向有此一问的朱尚炳。 在旁边的常继祖亦是默默的瞥了朱尚炳两眼。 “明天你带着人做全项操练。” 常继祖同样满脸诚恳的冲着朱尚炳说了一句。 朱尚炳茫然的眨眨眼:“那你们呢?” “我们自然是用火铳为你们壮胆。” 徐钦在一旁冷笑了一声。 …… “岂曰无衣。” “与子同袍。” “王于兴师。” “修我戈矛。” “与子同仇。” “岂曰无衣……” 直隶道滁州府往长江边的官道上,两侧青苗茁壮。 一支庞大的军队,正不见首尾的自北向南,行进在官道上。 北征凯旋南归的大明王师,军中将士们正低声颂唱着这篇亘古久远的诗歌。 穿上战甲,提上长刀,便奔北征讨的明军将士们,此刻脸上洋溢着轻松的表情。 草原上的元贼余孽,已经被他们亲手覆灭了。 困扰着大明最深重的敌人,从此以后将会成为一个符号。 战争结束了。 所有人的心中,同时浮起了这样一个念头。 战争之后,就是平静的生活。 皇帝陛下肯定会赐予他们最丰厚的赏赐,给予他们最崇高的荣耀和地位。 家中的田地,应当能再多几亩。 听说应天城现在有很多工坊在招揽人手做工,给的工钱很足,远比单纯的种地更有赚头。 更听闻,应天知府还强硬的要求所有的工坊,都不得占用工人回家农忙的时间。 闲时区工坊做工,农忙时便回家务农。 这样的日子,大概只需要几年,一家人就再也不用忧愁往后的日子该怎么过了。 已经行进到了滁州府内,距离长江渡口不远的北征凯旋大军军中,南归的将士们带着无数种不同,可归根结底却又无比相同的念头,继续走着这最后一段路。 “江南的风,总是这样香甜的吗?” 队伍里,朱高炽的脸上同样带着一抹笑容。 他骑在马背上,大口大口的吸着从江面上吹过来的风。感受着已经快要热起来的江南,从自己的脸上拂过。 已经改名朱安的顺安王阿卜只俺,坐在一旁的马背上,眨了眨眼。 这同样是他心中的好奇。 “这便是江南了?” 朱安坐在马背上,却还是双脚踩着马镫,用力的挺起上半身,转动着脖子环顾四周。 朱高炽重重的点着头:“这就是江南!” 说完之后,他便侧目看向被两人簇拥着夹在中间的朱允熥。 “在北平待了许多年,可现在觉得,还是江南更好一些。” 朱允熥只是默默的笑着。 他已经看到官道尽头豁然开朗,露出了竖立着一根根桅杆的渡口码头。 回家。 这是一个让所有人都会露出笑容的词。 “顺安王。” 朱允熥喊了一声。 马背上的朱安立马转过头,脸上露出庄重的神色:“殿下。” “今日,我们就能进应天城了。按照规矩,顺安王得住进会同馆。不过孤以为,鸡笼山上的吉隆斯更好一些。南可纵观应天城,眺望秦淮河,北可俯瞰玄武湖。” 朱允熥给了一个小小的建议。 大军凯旋,班师而归。 不可能那么快就进入到封赏的阶段。 前面还有很多的流程需要走。 大都督府要和兵部等衙门审核军中呈奏上去的战功,户部还要根据军中给的名单安排好战后抚恤阵亡将士的事宜。 忙完了这些,朝中才会将进度推进到朝会封赏上去。 而按照朱允熥的估算,这一次朝廷大军凯旋而归,还会加上一个阵亡将士入葬功臣陵的事情。 于应天城南,拱卫京师。 这么多的事情挤在一起,朱安的那座顺安王府自然还得要往后拖延,才能交到他手上。 朱安对此倒是没有太多不同的意见。 毕竟。 自己现在就在江南了啊。 “是北征大军!” “是他们回来了!” 远远的,江边渡口上,已经有呼喊声传来。 随后。 便是一队穿的五颜六色的骑兵队伍,从江边码头冲了上来。 大军同时爆发出了巨大的欢呼声。 在将士们的视线里。 已经近在眼前的江边渡口处,一面面巨大的船帆,好似是拔地而起,将碧波浩渺的江面给遮蔽起来。 远方,那座所有人心中的钟山,也只能是隐隐约约的从船帆后面挤出来。 大军凯旋而归。 每一日都会向朝廷发出最新的路程。 朝廷也算着时间,做足了一切的准备。 国家心腹之患已除,大明北疆就此安宁。 汉武未曾做到的事情。 李唐未曾做到的事情。 今朝。 大明做到了。 朝廷给予了所有能拿出的待遇,来迎接这些北征归来的有功将士。 整个直隶道附近海域的水师战船,早在北征大军传来捷报的时候,就收到了停驻江北码头的军令。 在等待的这些日子里,水师官兵们将一艘艘战船,给里里外外的刷新了一遍,力求让北征将士们看不见半点灰尘。 而整座应天城,也在默默的准备着迎接即将归来的北征大军。 与江北渡口码头相对的应天城下龙湾码头,今日里比之不久之前迎接曹国公、开国公显得还要庄重几分。 除了没有黄土铺道之外,整个码头一早就被人用水里里外外的冲刷了好几遍。 一面面鲜艳的旗帜,将整个码头都给包裹里起来。 这一次,应天府开放了码头周围所有的区域。 还不到正午,整个码头外就已经被应天百姓给围的水泄不通,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。 而从码头开始,在官府提前规划好的大军入城道路上,也早就已经被百姓们堵出了两道密密匝匝的人墙。 整座城的人,今天都暂时的放下了本该去做的事情,纷纷准备着夹道欢迎,亦或是登高眺望瞩目。 正在忙着从应天知府衙门交接,赴任大明第一任直隶总督衙门总督大臣的邹学玉,望着今日混乱拥挤的应天城,脸上却不曾再有半分似往日的那等不悦,满脸红光散发。 甚至于邹学玉还提前行使了属于直隶总督大臣的权力,要求除了兵马司之外的京营官兵出动,用以维持今日应天城的秩序。 其实容不得邹学玉不这样做。 就在此刻。 大军大概还在江北渡口码头登船,要过江到成为的龙湾码头,怎么算也得要过午之后了。 但就算如此,所有在京的内阁大臣,早就已经齐聚码头上。 不久之前晋封郡王爵的李景隆和常升两人,也在其列。 更不要说,诸如六部尚书、三法司堂官、五寺卿了。 就连身为宗人令的秦王朱樉,今天也只能是干陪在一张深红大漆的圈椅旁。 那是留给皇太子的位子。 至于此刻空悬,则是因为皇太子还需要在宫中先行告祭太庙,而后才会出宫。 在这样的场面下,如今还担着应天知府差事的邹学玉,也只能是远远的站在外金川门城门楼上掌控全局。 “将士们的事情,轮不到咱们应天府去操办,自有大都督府和六部去安排。咱们啊,就等着那些阵亡将士的骸骨下了船,将他们送到功臣陵里去。” 城头上,邹学玉面无表情,言语平静。 然而在他的双眼深处,却有着一丝悲伤。 都是大明的好儿郎啊。 这一次虽说只是最后一场呼伦湖畔的决战,解决了关外草原上的忧患。可大明也是实实在在的折损了上万儿郎。 他是应天知府,对其中更详细的数据,远比旁人更加的清楚。 仅仅是应天府一地,便有超过三百六十七名身在北征军中的将士战死疆场。 另有五百三十二人负伤,需要从军中退下来。 应天府一地这么多的阵亡和伤残人数,虽说因为应天乃是京师,多军户于此。可是死了、残了的人却都是实实在在的。 伤残的将士,还可以回来后安置进驿站去。 可那些死了的将士,家里头便少了一根脊梁骨。 三百六十七户痛失儿子、丈夫、父亲的军户人家,是需要应天府去照顾的。 朝廷现在有钱,抚恤自然不会少,也不可能拖延。 可人家却是付出了一条性命。 望着江面上那一面面升起的巨大船帆。 邹学玉觉得自己有必要,在上任直隶总督大臣之后,再去找工部尚书张二工好生的聊一聊。 听说这一次呼伦湖畔的决战,火器大显神威,若不然明军想要全歼近二十万鞑靼人,怎么可能只付出了万余名将士的性命。 朝廷必须在火器上多下功夫。 用最简单、嘴便捷、最快速的方式,解决敌人,结束战争。 有望在邹学玉升任直隶总督大臣之后,接任应天知府的现任应天府同知,站在邹学玉的身边,轻轻点了点头。 “属下已经让人安排好了,等我应天儿郎进了功臣陵,属下就会与衙门里的同仁一起去请了他们的家人过去,以示我应天府和朝廷的重视。” 邹学玉恩了一声:“等这一次北征大军回朝封赏之后,朝廷大概就要议户籍改制的事情。到时候交代下去,让应天府的那些个工坊都记住了,对这些为国捐躯的将士家人,要多有照顾。人家若是愿意,便让人家去工坊里做活,总是要活着的人能继续好好活下去才是。” 同知抱拳躬身:“明府慈悲心肠,宽仁与民,实乃应天百姓之福。” 望着被自己培养出来,准备让其接任应天知府的属下,邹学玉只是点点头。 这时候,城门后已经有大队人马赶了过来,正向城外的码头上过去。 应天府同知张目看了一眼,便走到邹学玉身边。 “太子爷过来了。” ……………… 月票推荐票
 新书推荐: 大明:拿命教太子,皇帝求我别死 中兴大汉,要从董卓做起 反清:从金田起义开始 屯兵百万,女帝带娃找上门 谍海青云 大明:嘉靖修仙啦 我的父亲太努力了